委员履职

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应急教育入校入园刻不容缓

  兰州市政协反映,近年来,校园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在校学生2亿多人,据不完全统计,15岁以下的青少年每年因疾病、车祸、火灾、水害、自杀、他杀等原因造成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近50万。全国每年有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数字警示我们,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校园恶性伤害事件频发,一是因为我国的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突能力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应急管理装备、技术和人才。二是因为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全民的安全素质和应急防控意识低。我国的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远低于其他国家,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普及应急教育知识、提升应急自救能力成为急需补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为此,建议:
  一、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对应急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校园安全隐患的监管。一是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立法机关积极推进《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的立法工作,为应急管理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研究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行为能力,编订应急管理教科书,将应急防护、紧急避险纳入到日常教学。组织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负责人和安保工作负责人学习应急管理教育知识,提高应急管理、风险防控理念和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培养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人才。三是加大投入。财政部门加大对学校应急管理教育的财政预算,增拨专项经费用于采购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四是加强风险排查整治。公安部门会同教育等部门定期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拉网式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认真落实上下学时段“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机制,加强监督执勤,维持校园及周边秩序,排查和清除安全隐患。五是加强应急救援。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完善适用于不同突发事件、不同场所、不同人员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提供应急管理、紧急避险的装备和方案。消防部门定期进校入园,宣传应急救援知识、传授应急疏散技能,指导师生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和紧急避险能力。六是做好舆情管控。舆情管理部门要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追踪和管控,及时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发布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和处理机制。
  二、学校:重视应急教育课程的教学,加强日常应急疏散演练,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在师生活动高峰期配备充足的安全监督管理员,保障师生安全。一是将应急防护和紧急避险知识、技能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定期进行恶性伤害、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演练,帮助师生熟悉灾难事故的自救流程和技能。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校园安全风险评估,有效排除校园安全隐患。每学期应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大型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演练工作。二是实行“校长(园长)——班主任——学生”三级联动体制,推行班主任负责制,定期开展应急救助主题班会,宣传普及应急自救知识和技能。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紧急避险和个人紧急避险教学、演练,培养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在遭遇恶性伤害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集体避险或个人避险等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三是加强校医室建设,改善医疗条件,聘请专业医务人员,完善校医室药物储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护,减轻伤亡。四是定期排查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加强学校安保力量,加强校门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外来人员擅自进入校园区域。进一步落实低年级学生上下学“交接”制度。五是增设校园安全监督员,在上放学人流高峰期在校门口巡查值班,防止并及时制止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意外突发事件。
  三、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日常对孩子进行应急安全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学校应急演练、紧急避险的相关工作安排,加强家校沟通和建议,构建应急教育工作的学校(教师)——家庭(家长)——学生闭环管理,尽可能减少或减轻突发性恶意伤害事件的伤害。二是鼓励孩子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坚强勇敢的心理素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参加夏令营、野外生存体验等素质拓展运动,提高孩子的应急自救能力。
  四、学生: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应积极学习应急救护、紧急避险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知识和技能,在突发意外事故时,及时、妥善地采取自我防护、自我救助措施并报警;同时,关注校园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向学校反应安全隐患,解决潜在的安全威胁。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