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学习园地

《人文甘肃》读后感征文之六 《人文甘肃》读后感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唐春耕
  近日,我粗读了一下《人文甘肃》壹卷,感触良多。
  这本系列丛书的推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在当今举国“奔小康”的进程中,甘肃自身感到明显落后、明显乏力、明显后劲不足。甘肃要跟上“奔小康”的步伐而不掉队,迫切需要展现新形象、激发新活力、提出新思维。《人文甘肃》读本显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要害。
  甘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贫穷、落后、愚昧,更有甚者表述为“脏”、“乱”、“差”。这些都是“表象”,而背后的“本质”呢?其本质是近代以来甘肃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有如一支军队一样,即使武器落后,只要统帅英明、意志坚定,一样可以打败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所以,一个国家军事的落后并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军事战略思想的落后。甘肃的落后,不是单纯的经济落后,而是整个甘肃治下的“观念落后”,可以归结为“文化落后”。
  文化是什么?历史学家说:历史不过是文化史。可见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主要支撑。
  甘肃要在新时期跟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发展先进文化,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法就是树立新自信、摒弃旧观念、弘扬正能量。
  首先是树立新自信。很多甘肃人看到了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很自卑,面对一望无际的“黄沙”感到束手无策。我们甘肃人不必自我贬低,我们应该大声地反问:甘肃人有什么不自信的呢?看到的“差距”都不是差距,看不到的“差距”才是差距。不用说我们过去有多少灿若星河的文化,就是当代甘肃人立足现有条件照样能够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不必守着我们的“贫瘠土地”而坐以待毙、也不必强调自己的恶劣条件而怨天尤人。以色列的国土条件就好嘛?如果以色列人得到了甘肃这样的土地,以色列人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南方的炎热、潮湿、病虫害、洪水、台风、“地少人多”等等因素,不也年年、月月、时时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吗?但他们抱怨了吗?我们的气候冬暖夏凉、高原夏菜(很少有病虫害,是农业种子大省)环保优质、劳动力充足、空气清新、土地广袤等等,我们为什么不欢呼雀跃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我们也不必以地域自我矮化。不管哪个地方的人,迁移到甘肃,经过两三代人之后,他们的观念都会是标准的甘肃人观念;甘肃人到江浙生活两三代之后,也是标准的江浙人观念。所以,不必因为地域而狭隘地看待人。说白了,任何人没有资格歧视甘肃人,甘肃人一样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其次是摒弃旧观念。我们甘肃最大的落后是“观念落后”,所有生活在甘肃的人都是这种“落后观念”的施加者,也是这种“落后观念”的受害者。改革开放后,有些省份在观念上已经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了,他们践行“筑巢引凤”的思维理念,造就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而甘肃的一些人的一些做法呢?他们平时本来就觉得“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有点“机会”就“大显身手”,到头来落得个“骗凤筑巢”再“毁巢”的骂名、恶名。甘肃各地普遍存在的“小鬼难缠”现象织就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甘肃“地方文化”。
  拿甘肃的兰州来说吧。兰州市三县五区的人口多年来一直相对“稳定”,作为省会城市是不正常的。全甘肃省各个地、县很多精英阶层都涌入兰州,可为什么兰州的人口这么“稳定”?只要是有活力的城市,人口都在急剧增长。兰州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恶劣”,是留不住人力、物力、财力的。这种局面也印证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带来的恶性循环。
  人口相对稳定的兰州为何不发展高架呢?高架才能疏散日益增多的车辆,而地铁只能疏散人群。地域狭小应该立体发展,兰州市政府为何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不是“地方文化”在作怪吗?总想着用“高大上”的“政绩工程”给自己脸上“贴金”,根本不考虑兰州的现状和兰州人民的实际需求。
  我们来对比城市停车收费的做法吧。长沙市市区有车族消费停车与商家是有默契的,消费者免费停车,非消费者停车收费。长沙市政府让利并有序引导商家和消费者,这样做的结果是良性循环,停车消费族、商家、政府三者之间各尽其职,社会稳定,市容整洁,店面繁荣,商业兴旺。南京市市区道路的停车收费,都是政府的统一平台在运行,没有人可以中饱私囊,因此,没有影响消费者和商家的“心理”、没有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兰州市政府显然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政府没有统一的收费平台(只拍卖部分停车位,获取眼前利益;其余的处于无政府状态,成为少数人腐败的资源),商家没有发言权(自己的门面接待消费者竟然没有任何权利,“门前三包”的义务是有的),有车族抵制停车费收取(宁可不去消费或者减少消费次数,也不想让那些腐败分子与他们的代理人勾结起来获取暴利)。兰州市的街道冷落、百业萧条,商家抱怨、停车消费族骂娘,这完全是兰州市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兰州给人的印象是:服务老百姓的手段是落后的,收取老百姓费用的手段都是全国“最先进的”。凡此种种,都是在祸害老百姓,都是在饮鸩止渴。责问“别有用心的人”:为什么先进的文化充耳不闻,为什么祸害老百姓的手段无师自通?一句话:劣根性的“地方文化”。
  甘肃的落后,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祸”!
  “人祸”演变为“观念”,“观念”演变为“文化”,这就是在当今甘肃拥有一定市场的“地方文化”,甘肃的落后源于此。甘肃要想得到正常的发展,必须摈弃旧观念、旧思维、旧文化。
  再次是弘扬正能量。文化是什么呢?有些所谓的“文人”甚至是“官员,”嘴上喊着“文化”,笔下写着“文章”,但却是践行“地方文化”的“文盲”;他们只知文化的“形”,哪知文化的“神”?他们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每个环节都“吃拿卡要”,甘肃的“大发展”怎敌得过他们自身的“小发展”?王三运、虞海燕等为代表的部分“甘肃官员”,虽然人数有限,但恶劣影响是全面的、持久的。他们是影响甘肃发展的“负能量”。
  毛主席说过: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文艺母体的文化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定是弘扬正能量的。先进文化传承的过程,一定是文明与野蛮斗争的过程、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过程。
  促进甘肃的人文、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弘扬正能量的过程,我们要关心甘肃、发展甘肃、扶贫甘肃,就要弘扬正气、弘扬正能量,与一切腐败行为、与一切落后的“地方文化”作斗争。“护短”、“捂盖子”、“讳疾忌医”的做法都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都是对甘肃人民不负责任的,不是真正地爱甘肃、不是真正地爱甘肃人民。越是怕丢面子就越会“丢面子”,会长久没有“面子”。真正想发展甘肃,真正想丰富甘肃的文化并赋予时代意义,就要有长痛不如短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雄心和气概!
  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和“要害”;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一个真正的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推广者、践行者;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新时代真正自信的“甘肃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文甘肃》是振兴甘肃文化、传播甘肃文化的具体实践,有很强的的时代感染力和针对性,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具体步骤。我们每一个甘肃人、每一个生活在甘肃的人,都应该拿出具体的行动和方法,为弘扬甘肃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