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甘肃》读后感征文之二 是故乡吗?还是远方
时间:2018年12月29日()来源: 作者:张艺 阅读: | 打印内容
甘肃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张 艺
“是故乡吗?还是远方”当我翻开《人文甘肃》系列丛书第一辑时,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疑问。
是故乡吗?
是的,他是故乡,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生活的原点。我生于此,长于此,这里记载着我美好而又短暂的童年时光。我热爱这里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那金黄色的麦浪,我热爱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以及那些风中含沙带土的空气,我热爱这里的大街小巷里以及那些隐藏于此的独特家乡风味,我热爱这里南北房里温馨安静的氛围以及那些性格淳厚耿直的人们……我热爱这里的一切。
他是故乡,是我的信仰,也是我的骄傲,我为他荣而荣,为他衰而悲。或许,旧时光里你也曾为自己的故乡骄傲或是自豪,可是,你还记得那些琐碎的回忆吗?我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都会清晰地记得2012年自己在北京南站动车口看到“新平台、大产业,第五个国家新区-兰州新区”宣传标语时的激动不已,手持相机拍下照片的那刻,身处异乡的我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与认同,有一种叫温暖和幸福的东西直击内心深处。或许,在外人眼里,“干旱”“沙漠”“贫穷”等成了甘肃的代名词,甚至还曾听到诸如“甘肃有水吗?甘肃人洗脸吗?”等疑问。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这里除了干旱,还有“九曲黄河第一湾”自然奇观和“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认江南”的梦幻与浪漫。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休闲旅游胜地……这些才是真正的甘肃符号。
他是故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土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大概这表达了故乡的真正意义吧。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承载着我不大不小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每逢佳节那份来自远方的牵挂与问候,也是月圆之夜故乡那孤独的等待与守望,更是夜深人静时那盏依稀亮着的昏黄与温热。
是的,他是故乡,是我一直遥遥守望的故乡。
“可是,你了解他吗?”当我读完《人文甘肃》系列丛书第一辑时,心里有另外一个声音在默默发问。
我不停地翻阅,不停地思考,从北大才女樊锦诗到散文大家余秋雨,在不同视角里重新认识、重新探索。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感慨自己多年来只贪婪于欣赏千年甘肃的艺术瑰宝,却不曾真正与历史对话,探索甘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感慨自己“只缘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所以,对我而言,他更是远方。
在《敦煌文化》中,我读到了北大才女樊锦诗“一见敦煌定终身”的坚守与执着。樊锦诗,这个出生在繁华大城市的江南女子,仅仅只因一眼,就扎根风沙之中的敦煌,五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潜心研究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被誉为“敦煌女儿”。正如同她自己所说,“晚上睡觉时想着敦煌,醒过来还想着敦煌,敦煌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让敦煌成为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存在;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让敦煌成为她穷极一生想要去守望的美好?
在《沙原隐泉》里,我读到了余秋雨在游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时参透人生的至深觉悟和至高境界。这里有作者“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的孤独与惶恐;这里有“人生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下坡上坡”的人生哲理;这里有人生的灵动、世界的精致、历史的风韵必须在“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之后,必须“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的人生境界。
无论是对敦煌文化的坚守与执着,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顿悟,各位大家笔下呈现出的不同以往、不同凡响的甘肃以及悠久厚重、异彩纷呈的甘肃文化,让我瞬间陷入一种“越了解越觉得神不可测,越了解越觉得深不可及”的境界。
“你有千种风情,更有万般功德。你是千手观音,何止是千面女郎!”正如《甘肃,真正的千变女郎》所歌颂的,甘肃何止是千面女郎,他是故乡,更是我想要抵达却从未抵达过的远方。是远方便要风雨兼程,作为新时代的甘肃人,我们要怀着对甘肃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自豪之情,不断在古遗址、古战场、古文明中揭开甘肃的神秘面纱,一步一步走进甘肃,走进甘肃的历史和远方,从中汲取养分,提振信心,并不断强化弘扬甘肃文化自信的新担当,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声音,让故乡永远是故乡,让远方不再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