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治沙愚公王银吉委员:“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

 

  用铁锹扒去约20多公分厚的干沙层,潮湿的沙子就裸露出来了,拿起自制的“沙漠枪”,瞅准“靶心”,双手紧握“枪柄”,使劲将“枪头”深深地插入潮湿的沙子中。如此反复再三,直到沙子没过“枪头”,深度刚好。一旁的妻子将一枝花棒苗子熟练地植入刺出的孔洞中,然后将挖出的湿沙回填,再小心地浇上一斤水,用脚踩实。一株花棒就这样在黄沙中“安了家”,慢慢生根发芽。
  春去秋来,20个年头一晃而过,沙漠里早已找不到他们曾经重重叠叠的脚印,唯一的见证便是那一簇簇在风中摇曳盛开着粉色、黄色花朵的花棒、红柳、沙拐枣等沙生植物。
  这就是省政协委员王银吉的日常生活。20年来,王银吉一家治沙造林8300多亩。“多治些沙,多栽些树,就多一分希望。”这是王银吉的初心,更是所有人的期盼。在王银吉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一道投入到了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的行动中。“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年过半百的王银吉站在13米高的瞭望塔上,望着一簇簇的绿色,信心满怀。

治沙点

  这里是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因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和高沟堡遗址而得名,三面为腾格里沙漠环绕,年降水量只有272毫米。上世纪60年代,王银吉在这里一个名叫红水村的村庄出生。很难想象,一个沙漠里的村庄会用一条河的名字来命名。
  8月29日,记者坐着王银吉的双排小货车,出发前往几公里外的治沙点。往日驾车越过河道去往治沙点的路中断了,他不得不往南绕行到大湾村借道该村去年新修的简易桥过河。
  今年红水河的洪水已经淌了几个月了,村庄里的孩子们上学需要绕行几十里。作为省政协委员,王银吉一直在考虑如何为村民们办些实事,望着浑浊的洪水,他打算下次开会的时候,把给村里修桥的事情反映反映。
  小货车越过治沙点的路口继续前行,王银吉骄傲地指着沿公路覆盖着沙生植被的沙漠说,“看看,这还是沙漠的样子吗。”
  由北向南折返,王银吉指着前方沙漠深处高高飘扬的国旗说,“那儿就是我现在沙漠里的家。”小货车从一处两侧长着高高的新疆杨的路口驶进了一条砂石路,路的尽头就是王银吉一家三代扎根沙漠开始治沙的原点。
  在一排平房前,小货车停住。这是2005年王银吉一家新盖的房子,长期留守这里的是王银吉年逾七旬的父亲和母亲。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受了大半辈子沙害,后来又领着儿子治沙,现在看着日渐葱绿的沙漠,他舍不得离开,他说这一辈子就要在这里把沙漠守住,不让它再前进一步。
  一排平房,居中是一间客房,里面摆了几组沙发。王银吉把这里当做治沙的后勤基地,辟了半分地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和豆角、青菜。留出了一片空地堆放不久前购买的用来压沙的麦草,养了两峰骆驼用来驼麦草。库房里除了堆满了治沙工具外,还停着的一辆二手吉普车,担负着往治沙前线输送浇灌水的重任。除此之外,王银吉一家再无所有。
  2015年,凉州区给治沙点拉了电。这一年,王银吉又打了一眼60米深的水井,种植沙生植物的浇灌水和生活用水终于不用再从村庄里往沙漠里拉了。

立志治沙

  治沙点的院子周围就是连绵的沙丘,和20年前相比,沙丘上已经覆盖了花棒、梭梭等植物。
  花棒是一种半灌木,成年植株高越1到3米,根系发达,树龄可达70年以上,沙生、耐旱,它适于流沙环境,喜沙埋,抗风蚀,耐严寒酷热,枝叶茂盛,萌蘖力强,防风固沙作用大。
  在茂盛的沙生植物中向东穿行大约七八分钟,王银吉带记者来到了他们最早扎根治沙的地方,20年前栽种的榆树已有碗口粗壮,当年挖的地窝铺还没有坍塌,门框上2018年的春联还完整地贴着。
  正午时分,一群蜜蜂在地窝铺的坑道里飞舞。顺着台阶往底下走,推门而入,一股烧土炕的味道扑鼻而来。地窝铺呈“品”字状,正中一间面积最大,打了大通铺,猫腰穿过拱门右手也是一间住人的地方,面积略小,左手则是面积更小的厨房,通风的天井已经有些塌陷了。很难想象,王银吉一家7口人曾为治沙在这里住了7年时间。
  站在地窝铺低矮的空间里,王银吉回忆起20年前的日子,他说一家人原本可以过上比当地其他农户家还要好的日子,但这一切都因为治沙而彻底改变了。
  50多年前,王天昌还在沙漠里放羊,可是放着放着,沙漠里没草了。20多年前,正值壮年的王银吉最喜欢侍弄花木,在地里培育花棒等苗木卖给内蒙古、榆林等地的客商。
  当王天昌的羊在沙漠里再也吃不到草的时候,漫天的黄沙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王天昌回忆,一夜黄沙漫天飞,院子的沙子能拉出去两架子车。
  王银吉育的花棒苗子有时候卖不掉,他心想,不如背到沙漠里种了去。王银吉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到了1999 年,王银吉横下心,“不能让沙再打庄稼了!”父子俩背着苗子就钻了沙窝。
  虽然自小长在沙漠边,但是真进了沙漠种植花棒,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的大多了。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成活的小苗,只要遇上几天高温就被晒死……
  父子俩不为所动,没明没黑地埋头种树,种下去的苗子成活的没几成。王银吉跑去请教专家,专家说要先固沙、再种树,不同的苗木还要栽植在沙丘的不同部位。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父子俩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走向,分析哪个地方树苗能成活,哪个地方会让风沙吞噬,逐渐摸索出一套管用的办法。
  “栽植方法必须改变,我在木钎木橛的边上,固定一块横木,横木与木钎尖端的长度正是穴的深度,再做一双木屐绑在脚上,一脚踏下去,横木就挨到了地面,穴便成了,一脚一穴,又快又省力。”摸索经验的过程中,王天昌、王银吉发明了“掘木”,可以让树苗的成活率达到85%。
  8月27日中午,王银吉带着记者穿梭在沙丘中,边走边介绍,当年他亲手种植的梭梭、红柳、花棒、胡杨、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沙漠里。
  20年间,不知反复了多少回,才种活了一株苗,形成了一片林,治住了一方沙。
  

“疯子、勺子和瓜子”

  红水河,这条处于凉州西侧的干涸河沟,风沙线长达70公里,风沙危害严重。这是种一棵苗比养活一个娃还费劲的地方。因此,当王天昌和儿子钻沙窝立志治沙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他们疯了。
  父子俩不为所动,一心想着有效治沙的办法。
  沙漠最缺的就是水,种植沙生植物也离不开水。王银吉说,头茬水能不能浇足,是树苗成活的关键。为了解决水的运输问题,王银吉凑了一万八千元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3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王银吉想了很多办法。“天上只要下点雨,赶紧把全家的缸缸罐罐都摆出来接雨水。”虽然沙漠里降水很少,但是王银吉还是挖了两个3米长、2米宽、2米深的水窖,在里面铺上棚膜防渗漏,将雨水收集起来。为了把有限的水用到浇苗上,吃完饭的碗都不用洗,直接抓一把沙子擦碗。
  武威生态地位突出,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王银吉治沙的初衷就这么朴素。为了治理沙患,全家举债,王银吉初三刚毕业的妹妹也不得不退学,而这还不是王银吉一家最艰难的处境。
  2005年春,正是植树的黄金时节,全家搬到沙漠里吃住,顾不上管孩子,王银吉对小儿子所说的腿脚有些不正常没在意。一个月后,直到孩子的病情严重,才带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脑干胶质瘤晚期。
  王银吉借了8万元,带着孩子辗转兰州、西安治病,当医生告诉他孩子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到时候,这个健硕的农家汉子瘫坐在了医院的走廊里。还没到这年的端午节,小儿子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至今,王银吉回忆起那个艰难的时刻,依然清楚地记得小儿子弥留之际嘱咐,“爷爷、爹爹,你们省下些钱,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这个时候,头发花白的王银吉把头埋进了双手里,泣不成声。
  当初看着父子俩背着苗子和干粮钻了沙窝要治沙,后来甚至说服妻女,带了全家人在沙漠里挖了地窝铺吃住在沙漠里治沙,村里的人当面里不说,背后可没少说。王天昌说,我都知道,他们背地里喊我“王疯子”,叫儿子“勺子(即呆、缺心眼)”,说孙子是“瓜子(即傻瓜)”。
  正是这种在世俗者眼里的“不正常人”,才让腾格里沙漠在红水村一线止住了脚步。

带动更多人治沙

  “把沙漠治得绿绿的”,成了王银吉一家的追求,树倒了重栽,苗死了再补……治沙前,王银吉家是村里的富裕户,除了种粮还种了很多经济林木,收入可观。这些年,所有积蓄几乎全部投到治沙上,在部队工作的大儿子每年还从自己的津贴里挤出3万元“专款”给父亲治沙造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露天搭灶,飞沙和面,王银吉一家硬是在沙漠里创造出了奇迹。过去的近20年里,王银吉带着全家人,先后把600多万株梭梭、花棒等耐旱作物成功栽进了近8000多亩沙漠里。
  治沙20年,王银吉的经验就两个字——“坚持”。王银吉说:“我是一名党员,小儿子的离开,更加坚定了我压沙造林的决心,就是挣断肝肠,也要把沙治住,让乡亲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现在,村民们习惯将王银吉治沙的区域称为“王家沙窝”。2002年至今,王银吉先后获得各类表彰10余次,2010年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王银吉又当选省政协委员。这些荣誉和肯定就是对王银吉一家坚守沙漠,保护生态的褒奖。
  王银吉一家的治沙行动感染了更多的人,那些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保护生态的行动中,其中村民赵德元主动向村委会申请,承包了5000亩沙地,带领15户人家到沙漠压沙植树。
  王银吉一直保存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从2005年以来,他接收的来自全国各地公益人士和企业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单笔捐资最少的100元,最多的则有几万元,物资从吃穿到用度基本都有。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每年春天都会造访“王家沙窝”亲自参与植树压沙。
  站在13米高的瞭望铁塔上,“王家沙窝”的片片新绿让王银吉备受鼓舞,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说“再奋斗几年,争取绿化1万亩沙地!”
  春天植树,秋天压沙。近期,王银吉全家都在忙着压沙。铁锹在沙土上挑出浅沟,麦草均匀铺在沟中,再拿铁锹把沙子压紧。这样,麦草拼成的方格间栽下的新苗,才不会被风沙带走,才能活出希望。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