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侯文彬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已成为我省农村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进一步深化认识,持续加强工作力度。各地要结合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一重大使命,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联行动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积极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属地管理、部门负责、一岗双责,定期召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导小组和工作会议要形成制度化。民政局主抓日常工作,要有专职领导负责日常事务,统筹协调成员单位,代表政府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的落实,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系会议,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全面摸底排查。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合理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纳入相关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滞后的要进行约谈。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工作,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关爱优势互补、有效衔接。通过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盘活用好现有资金等方式,多渠道、制度化筹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资金。利用好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资金、企业的捐赠资金,利用好民政部发行的“福彩公益资金”等社会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等做法,统筹解决工作力量不足问题。进一步摸清底数、健全台账,及时发现处于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确保排查口径统一、数据精准、时间同步和数据共享,建立翔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关爱保护。
进一步落实联席单位责任,健全关爱体系。认真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联络员会议,及时掌握进展,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坚持家庭主体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守学校阵地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村(居)委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跟踪工作,并在中小学开设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配备专业教师或对一般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及时疏导心理障碍严重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矫正,省上师范类院校应当每年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老师进行心理培训。
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撤并乡村学校。通过在边远山区和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发挥和运用学校的优势和资源,让留守儿童融入学校大家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保护,从而解决“控辍保学”的问题。同时,不盲目建设城镇学校和撤并乡村学校,不集中建设超大规模学校。按照“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够用适用”的原则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重视富民产业培育,促进返乡创业。
进一步加快人口城镇化,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应加快其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的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出台有利于接纳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同时逐步健全完善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政策保障体系,使打工子女能随父母进城读书,使农民工有条件亲自监护照料子女;对于随迁的未成年人,应保证他们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
关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几点思考
省政协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 杨利亚
针对我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建议:加大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除了教育系统外,党委和政府也要大力强化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改变经济等观念。学校也需要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如歌舞活动、投石等传统体育竞赛,并配合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共生、融合和相互认同,从而“小手拉大手”促进全民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取代打工经济。当地政府要从长远规划,改变打工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向挖掘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使务工者在本地实现就业,从而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生态改良与移民搬迁并重。通过改良农业生产模式、加大牧草和经济林种植范围等具体措施,解决东乡地区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安全。同时,将现有的分散居住的居民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河滩地地区。调查发现,同样是东乡族人,临夏市北塬、临夏县安家坡、广和三甲集、新疆伊犁等地的东乡族人搬离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的山区,迁移到自然条件较好的滩地、农区,不仅他们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而且他们的子女入学率普遍较高。进一步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一是细化和更新民族地区教育法律规范,有条件的还要制定民族自治地区教育法规,针对上述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更为严厉的惩罚性规定。二是加大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临夏甘南的乡村建立免费校车、免费早午餐等优惠政策,建立更多的寄宿制学校,贫困家庭儿童给予一定的上学补助等特殊支持政策。发挥好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历史上,东乡地区的一些宗教人士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不仅自己开办学校,还鼓励子女上学和上班,这都是宗教界人士重视教育的好榜样。应广泛宣传这些重视教育的宗教人士的案例,使信众们尽快改变保守观念,主动让留守儿童接受教育。
落实责任 强化保障 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 张鸣实
为了确保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实现不为饥寒所迫、不为教育所难、不为大病所困、不为无助所虑,留而不弃,守而有望,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工作常态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摸底制度》、《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制度》、《农村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村留守儿童探视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制度》、《农村留守儿童求助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建档信息共享制度》等系列化制度体系,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走向制度化轨道。
加大政府投入,提升保障能力。一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向留守儿童集中乡村倾斜,加大投入,改善学校食堂和宿舍的条件,对困难留守儿童发放伙食补助。继续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坚持每周二次以上的活动,开通视频通话,架设老师、学生、家长间的连心桥。二是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学生入学、离校刷卡与家长实现手机互联,让父母能管得上,管得了。三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托管、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抚慰。四是给基层和学校按留守儿童人均标准列支工作经费,用于班主任老师的帮教和村社干部的工作补助。
加大成长规律的研究,有效引导自强自立。对留守儿童工作,应统一标准,全面采集留守儿童学习成长方面的数据,能够全面反映我省各地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为今后开展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总的看来,阳光向上的心理、勤学好问学习态度、自强自立性格是我省留守儿童的主流,在社会的关爱下监护人积极履行监护责任,家庭、学生、学校同心携手、克服困难,许多留守儿童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应在媒体上大力宣传。
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标本兼治。我省应率先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使居住证人口同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携带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力,并享受已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加大教育改革,使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和权利等 ,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绿色通道,从而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壁垒而产生的留守儿童。
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院长 云立新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特提出以下建议:
尽快掌握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础数据,弄清需求,摸清底数。必须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确切掌握我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的基础数据。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从培训和培养两方面着手,标本兼治。从现有的中小学师资队伍中选拔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对其做好应用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辅导技能的短期和专题培训,还应进一步增强此项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相关高等院校应加大专业培养的力度,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和特点,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学以致用。同时省上应研究并出台相关配套的就业引导政策,鼓励高校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和改进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通过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应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特别应发挥网络等新媒介的丰富资源和传导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
用好现有各类渠道、阵地,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城乡一对一”帮扶工作模式。应重点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省级教育或民政部门的应统筹利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才资源和技术条件优势,积极探索组织和引导建立“城乡一对一”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工作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长效机制。省上和相关市州要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内容列入全省和本地“十三五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规划”,量化相关任务目标,提出相应的刚性要求。探索建立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激励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校园
天水市秦安县兴国第二小学校长 李云霞
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建议:健全社会教育的监护体系,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为留守儿童上好一节课。要让孩子们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辛苦,以此理解父母的做法和苦衷,消除对父母的抱怨甚至仇恨心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上好一节课。为解决大部分监护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活动阵地,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更好地承担起看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为学校上好一节课,为学校开展工作开“绿灯”。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责任重大,尤其是小学,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黄金时期,学校要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工作落到实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各级各部门也要对相关学校进行政策倾斜和照顾,在硬件设施、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
完善家校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建立微信群、QQ、网上视频等渠道,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让留守儿童得到“远程”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同时也免去了父母的后顾之忧。
获取社会力量和家长的支持,以解决少年宫师资力量的短缺和经费的不足。少年宫师资力量的短缺和经费的不足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家长支持来解决,如我校足球社团的开展就依靠爱心企业赞助解决活动经费。书法社团和合唱社团邀请有特长的爱心人士和家长担任辅导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给留守儿童的智育投资远比赠送礼品等意义更深远。
建议为学校配备保安、校医、心理辅导教师。学校目前没有专业的保安和医护人员,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期望上级部门通过招聘和配备,解决学校安保和卫生保健问题,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也希望相关部门整治学校周边摊点,还学生一个洁净、健康的学习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建立保障机制,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有效开展。由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学习辅导机构,安排专人利用周末定时进行辅导,配套奖惩机制,用义教经费支付教师补课费,使这项工作长期良好的发展。
全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陇南市政协副主席 寇景峨
建议: 推动地方立法保护留守儿童。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最终搭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留守儿童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将建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利用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统一对外口径、实行动态管理、落实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和帮扶力量。
积极培育社会服务组织。通过孵化培育、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社会力量提供关爱服务的同时,政府要对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协调、培育支持、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使社会力量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落实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人员和经费。建议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在市、县、乡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或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确保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保证工作进度不断线、工作步伐不停顿。同时,根据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情况,建议按照留守儿童数每人、每年50元的标准配套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正常的工作运转。
完善政策措施 整合各方力量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安全屏障
酒泉市政协副主席 秀 荣
80%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完全保护关爱留守儿童,阻止受到伤害,并且他们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完全胜任教育和保护留守儿童的监护重任。尤其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除马鬃山镇外,中小学生都集中在县城就读,高中生集中在敦煌市就读。有的牧农民忙时,连续几周或一两个月都无法与子女见面交流,他们的子女成为季节性留守儿童,情感关爱缺失较严重,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省上优化和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围绕实施精准扶贫、双联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等项目工程,积极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管理机构、寄宿制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关爱保护设施建设,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入学和临时监护照料等需求,逐步实现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农村和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让农村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力挖掘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健康快乐、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优秀事迹和关爱工作典型事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