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张 强


(代表省政协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组)


(2008年10月)

 最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与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一道,先后与省上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讨论,并对平凉、酒泉、天水、金昌4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庄浪、崆峒、肃州、金塔、麦积、秦安等6个县区的26处信息服务(站)点,实地查看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并通过与农户、农业部门、地方政府及政协有关人员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管理、效益发挥、农民意愿和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省各级部门紧紧围绕信息服务“三农”的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面向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基本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近年来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发达省份相比,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信息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组织不健全,信息员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利用不够,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广大农民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与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不对称问题十分突出。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看,由于广大农民缺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出现了“三不现象”,即“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农民不知道卖给谁,不敢扩大生产”和“农民不知道市场行情,卖不了好价钱”。而农产品卖不出去,必然造成增产不增收。从提供信息服务的一方来看,则表现为信息分散在涉农部门、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分析整理,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重复过时信息较多,尤其是能提供给农牧民的有效信息严重不足。同时,信息服务方式多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信息回路不畅,基层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心声得不到有效反馈。


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认为,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拟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千万农民”的基本原则,注重贴近基层,贴近农民需求,以有效提供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市场和技术信息为重点,以做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运行为突破口,以解决农村信息“广覆盖”为关键,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实效性。有效解决信息服务基础建设水平偏低、服务能力较弱以及管理服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问题,构建新型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有效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解决政府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较弱问题。建议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队伍,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向乡村延伸。农业信息化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信息化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发育程度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相对封闭,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信息意识不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这是基本保障也是必备条件。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提供公共通信设施、建立农村信息工作体系、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当前,拟以整合现有的信息落地入户方式为基础,依靠各部门信息网络向村镇延伸的现有通道,同时利用已有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多形式多渠道解决。目前,各涉农部门都有一些信息入户的具体措施,特别是省农牧厅培训的6000名农村信息员、建立的1400多个农村中小学信息服务小分队、22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以及省扶贫办的乡级“信息之家”、省统计局的1533个农村乡镇统计站、计划生育部门的乡计生站等基层力量,需要进一步组织好、培训好、利用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省政府组织力量,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当前,应尽快落实“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及运行专项经费,列入部门预算,确保热线长效运行。


(二)编制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组织。在乡镇建设信息服务站,在村设立信息服务点,是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政府要按照一乡一站,一村一点的模式实现网络和信息在县以下至村户的延伸;按照一站一点1-2名信息员的标准,确保农民需要的信息进村入户,力求基层的需求能够上传。同时要注意发挥乡镇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机构的中转传递作用。建议利用广播、电视、触摸屏、短信、黑板报、集市、会议、讲座、信息明白纸等各种传播方式,多管齐下,使广大农民获得及时有效的市场、科技和劳务信息。乡村信息服务站拟依托农经站、农技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等部门建设。或依托“青年之家”、“民兵之家”、“党员之家”、“农村书屋”等,通过政府补贴,配备触摸屏等必要的嵌入式终端设备,加挂“信息之家”的牌子,建立农村“信息之家”,培养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改善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有效解决信息落地问题。

 
(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互联中心,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使农业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近期内,建议在省农牧厅“甘肃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联合省直各涉农部门,建设一个综合各部门扶农助农信息的集成性、多功能网站,建成“一站式购齐”的农业信息服务互联中心。在三年内,建议省上利用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三电合一、农牧民信息之家等多种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成熟做法,并逐步引入触摸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好地解决信息落地问题。当前,各地都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一是完善现有“三农”热线广播直播系统,筹建热线电视直播工作系统;二是完成热线呼叫中心平台系统的改造升级,使其具有较为先进的热线信息录入储存、汇总整理功能;三是开展信息资源分析,提升热线功能,为下一步“金农工程”即将建立的农业数据库提供综合全面的数据支撑,并与地方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有效合作,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服务。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扩大热线服务效能,逐步探索农业信息服务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重视发挥市场作用,千方百计降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从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一是降低农民上网成本,二是降低农民学习成本,三是提高农民上网效率。在这三者当中,提高农民上网效率更具有决定性。农民上网效益提高了,农民上网成本就相对降低了,农民也就有了改善上网条件和提高上网能力的愿望和动力。目前各部门、各地区相互间缺少协调,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村信息化的低成本推进。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各方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呼声很高。建议省政府出面,组织各方面力量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有利环境,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补贴、行政推动,在行政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配备计算机、电视、广播等信息终端设备,使农村居民能够有效地获取和传播信息。并利用农村电视入户率和手机拥有量比较高的有利条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省市县各级电视台尽快建设开通农业信息专用频道;同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合作,低成本搭建农业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将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气象预警信息“推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建议电信部门像农电价格一样对农民上网给予优惠,从而调动农民使用农业信息的积极性,实现“双赢”的目的。


总之,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尚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才能确保农业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只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工作,农业信息化建设必将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编辑: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