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视察调研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家”——省政协赴陇南调研留守儿童问题侧记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家”
——省政协赴陇南调研留守儿童问题侧记


  陇南春来早。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文县联丰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尽情地嬉戏玩耍。“100多个在校生,19个是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生活起居多由爷爷、奶奶照料,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和亲情教育的缺失,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校长贾会林不无担忧地说。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省政协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3月上旬,省政协组织调研组,赴部分市县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行调研。陇南市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成为此行的重要一站。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陇南市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25.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16693人,占农村儿童人数的6.6%。其中11401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383人由亲戚监护,919人父亲或母亲没有监护能力,3990人无人监护。
  相同的留守,不同的生活
  武都区角弓镇,7岁女孩严文馨刚上一年级,谈起父母的工作,她自豪地说:“爸爸妈妈在杭州打工,过年时给我带回来好多东西。”
  宽敞整洁的院落,两层小楼七间房子,精心修剪的花草,家中的一切,在文馨的父母外出后,都由爷爷打理地井井有条。“他们每人每月能挣4000多元,给家里邮寄回1000多,我挺知足的。”60岁出头的文馨爷爷满脸笑意。
  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小文馨显得无忧无虑,但父母外出打工的李恺、李静兄妹却没有这么坦然,显得封闭并胆怯。兄妹俩由奶奶照看,小静看见家中来了陌生人,一个劲往哥哥身后躲,四年级的李恺则表示,自己没啥想要的,只希望爸妈多回家看看。
  对于隔代抚养,教育学出身的武都区安化镇中心小学校长,表达了担忧之情。“吃饱穿暖并不能代替父母的关爱,老一辈人因为自身文化层次不高,不能在学习上对孙子孙女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他们在监护中往往忽视了孩子们情感上的巨大需求,极易造成孩子们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当有些家庭开始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还有一些家庭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武都区安化镇,六年级的杜远康正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看书,家中的墙壁没有粉刷,房间显得格外暗。四岁的妹妹脸上一大块冻疮,刚刚结痂。远康的爷爷痛心地说,儿媳去了上海打工,没过几年就和儿子离婚了。儿子受了刺激,也离家去了外面打工。爷爷看着两个孩子,无可奈何地感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调研组成员、省政协社法委副主任刘如厚说:“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大多都是贫困。经过外出务工,一部分家庭富裕起来,一部分尚未脱贫。工作中应区分对象,对于贫困留守儿童,应确保他们生活学习有保障;对于心理失衡儿童,应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对于有厌学倾向的儿童,应加大学校保学控辍力度。”
  “知识无用论”正在悄然蔓延
  文县玉垒九年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心愿版上,贴着五颜六色的心愿便利贴。
  “妈妈、爸爸。钱不是我想要的,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希望我们家的日子和谐美好。”
  “爸爸妈妈辛苦了,女儿会在学校好好学习,在家里帮助奶奶做家务。你们千万不要担心哦,祝你们永远平平安安。”
  “妈妈,你那么辛苦,我有时候还惹你生气。我以后会好好听话,不让你生气。”
  ……
  对于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孩子都给予了理解。但是,随着父母双双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却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长久压抑的情感无处表达,让许多留守儿童相比于其他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学习主动性不高。”玉垒学校校长说。
  文县铁楼藏族乡中心小学校长王鹏翔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厌学情绪在留守儿童间快速蔓延,已经影响到了孩子们正常学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大部分外出务工夫妻对孩子教育的期许。曾在过去影响了一代农村家庭的“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已经过时。王鹏翔说:“打工潮冲击了整个农村教育体系。家长恨不得孩子赶快毕业,回到自己身边一起打工。”
  不再重视高等教育的背后,还有拜金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盛行。没有任何技术的务工人员,经过几周甚至几天的培训,可以拿到3000至5000的月工资,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务工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月收入则可过万。与此同时,供给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和毕业后难找工作的惶恐,让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放弃了孩子的高等教育之路。
  省政协社法委主任侯文彬表示,必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省老龄办主任卢琼华也说,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应通过立法,明确家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
  用经济发展留住父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
  文县碧口镇上街社区里,不少留守儿童都和李俊及妹妹一样,都由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父母及爷爷均在外务工。“女儿女婿在新疆打工,老头子去江苏了。”李俊奶奶并不觉得“被留下”有什么问题,她坦言,大家都是这样的。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农村“空心化”结果的两面。一面是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教育,另一面是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照顾。如何让离开的人重新回归家乡,刘如厚说:“外出务工是一种社会趋势,易疏不宜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是根本之策。”
  除了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之策。带队调研的省政协副主席李沛文说:“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城镇化建设,也离不开富民产业培育。怎样为留守儿童家长创造更多的就近务工、务农就业机会,怎样鼓励引导留守儿童家庭创办、组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怎样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政府应想在前、谋在前的大事。”
  背井离乡,对于很多务工者而言,不是选择,而是无奈。只要家乡有创业发展的机会,“留下来”还是很多人的选项。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康县朱家沟村村民朱绪高一直在外打工,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2015年他回家乡来做起了“古法烧酒”,在家门口把酒卖成了钱,一年多时间收入了3万多块钱。他说:“自己当老板比在外打工心里舒坦得多,孩子父母都能照顾上,生活过得也比以前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谋良策、出实招,真正给他们一个平等、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      (文中留守儿童名字皆为化名)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