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本网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网关注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甘肃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下)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甘肃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下)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在南梁列宁小学亲切看望孩子们。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奏响“美丽中国”甘肃新乐章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习近平

甘肃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犹如一道屏障守卫着祖国西北咽喉之地,被誉为“中华民族挡风墙”。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甘肃的新使命。

  

(一)

  

屏障立,则生态安全;屏障废,则生态失守。  

甘肃,如何守护好生态安全屏障?

因生态恶化,千里河西走廊,这条见证丝绸古道文明的璀璨玉带,一度成为“风沙走廊”。

走廊东端,沙进人退,人退沙进。像一根楔子插进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危在旦夕! 

走廊西端,库姆塔格沙漠正在向世界瑰宝敦煌逼近。危机,咄咄逼人!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决不能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 

拯救,刻不容缓!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甘肃全力实施石羊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扎实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千里河西,无论是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还是沙尘肆虐的风沙前沿,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防沙治沙、关井禁垦、人工造林、围栏封育、生态移民…… 

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见绿色终不还。这个秋天,当我们再次踏进河西走廊,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景象—— 

在民勤,治沙成了人们生命中最响亮的声音。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固定,肆虐的风沙开始收敛。 

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复活了,水面达到了25.16平方公里,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碧波荡漾的湖水,随风曼舞的芦苇,成群栖息的野鸭,展翅翱翔的天鹅,生机一片…… 

西端,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疏勒河的滋润下,生机盎然。在这道绿色屏障温润的臂弯里,敦煌,如碧玉般安详。 

国家工程,绿色梦想。201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层面。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伴随着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和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修复同时展开,“两江一水”、渭河源生态治理规划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产业调整等重点生态工程同步进行。 

“栽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是甘肃很多地方的现实。但再难,也要栽树!再苦,也要播绿!

治荒播绿,治水稳绿,补种曾经消失的绿色,稳住濒临流失的水土——

2012年以来,甘肃争取国家发改委下达林业生态项目中央资金80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08.84万公顷。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实现可喜的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甘肃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1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2万公顷。

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今年,甘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甘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风险和污染防治力度,努力让群众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洁净的水。

今年6月11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举行。黄河之滨,林阴道上,一道红色的洪流迎着朝阳,向前奔涌。湛蓝的天空,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背景,让人心醉神迷。 

“欢迎来看‘兰州蓝’!”这句浸满着骄傲、洋溢着幸福的话语,让兰州人引以为豪。 

“兰州蓝”,相对的是之前的“黑兰州”——

20多年前,兰州被戏称为“卫星看不到的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整个城市像是被罩上了一个黑色的“大锅盖”。兰州人曾自嘲、焦虑:“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落实减排、压煤、抑尘、控车等一系列措施,空气质量逐年好转,稳步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序列。 

2001年,按照相对宽松的“老标准”,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119天。2016年,按照更加严格的新标准,兰州优良天数达到243天。 

一项殊荣印证了对巨变的认可:2015年底,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市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近两年,全国172个城市185批次来兰州学习治理经验。

“兰州蓝”,已然成为兰州的新名片。

不止兰州,甘肃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持平。

水与空气,同等重要。甘肃省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划定129个县级以上和93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14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上半年地表水情况通报,甘肃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2.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没有水质下降和丧失使用功能水体。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珍惜。 

甘肃吹响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冲锋号。出台《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实施《甘肃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154个重金属治理项目相继落地。同时,甘肃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国土空间开发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甘肃转方式、优结构,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

——资源型城市多产业共生发展金昌模式、农业主产区构建节水型社会张掖模式等3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省深入推广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8大重点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省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年均达到600亿元以上,有色与精细化工等12条产业链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6%。

——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甘肃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9.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甘肃正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在平凉、庆阳,红彤彤的苹果畅销于全国各地,映红了村民的日子;在陇南、天水,主打“特色”牌的核桃、花椒、油橄榄、银杏等林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起了旅游“蛋糕”。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村,这个距离青土湖最近的村庄,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如今,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乡村文化于一体的号顺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傍水而居的人们作起了“绿色文章”,吃上了“生态饭”,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甘肃,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努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2015年以来,美丽的藏乡甘南,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

藏区群众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装扮一新的高原明珠焕发出璀璨光芒。  

把环境整治作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向优美环境要效益,以良好营商环境促发展,塑造甘肃的新形象。如今,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甘肃各地纷纷行动起来了! 

将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共治共享,推动环境治理不断向精细化、科学化、常态化推进。 

生态文明,归根到底,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保护生态环境,守望绿色家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甘肃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在甘肃,生态环保教育已被多地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通过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甘肃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

在甘肃,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良好的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在甘肃,生态文化被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保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如今,这样的环保理念不仅在甘肃广大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更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甘肃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出现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2017年6月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甘肃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问责风暴,彰显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犹如“猛击一掌的警醒”,引发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反思、强烈震动。 

今年以来,甘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专项督查反馈意见,深刻反思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坚决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和修复自然生态。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关矿业权、水电站、旅游等项目已全面停产停业,被破坏的植被正在逐步修复,各水电站已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甘肃上下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解决各类生态问题,并把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各方面和广大干部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了重视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警示教训,刻骨铭心,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眼下,如何真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已然沉重而现实地摆在甘肃的面前。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 

——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差别化的考核制度;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加快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 

在“朋友圈”晒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孩子上学了要晒,找到工作了要晒,单位涨工资了要晒,搬新房了要晒,买新车了要晒……  

晒出的是个人的感受,反映的却是群众的需求,折射的则是一个国家的民生。

  

(一)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民生、保障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2013年2月4日,在兰州五泉菜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蔬菜价格,察看市场供应。 

甘肃,受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生活特别是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 

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 

定西,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的代表,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省提出的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由于种种困难,引洮工程“两上两下”。 

半世纪的渴望,半世纪的心血。2006年11月22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再次“上马”。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8月6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宣告一期工程正式运行。  

从这一天起,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洮河水穿山跨河,哗哗流向干渴了千百年的定西、白银和兰州的7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陇中大地,无数人为之激动万分、为之欢呼雀跃。受益人口最多的定西市,特意将当地一个广场重新命名为“圆梦广场”,并树起了一座“引洮圆梦纪念碑”。

也是从这一天起,引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清冽的洮河水将一路前行,惠及平凉、天水等干旱地区,更多的人将迎来“有水的生活”。

引洮工程全部建成后,受益区将扩大到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受益人口将达到425万,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二)

  

一杯水、一盏灯、一段路、一间房……凡是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民生。甘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走越宽。 

——5年来,甘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9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农村通沥青(水泥)路5.1万公里。 

——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92公里,兰新高铁开通运行,宝兰客专建成运营,甘肃进入高铁时代。兰渝铁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上西去,架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打开了向南出海的大通道,实现西南与西北、东南亚与中亚、“一带”与“一路”三大联通。  

——民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1200万人次。 

教室更加明亮,教育更加公平。 

如今,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农民杜振山,除了在家干农活,还多了一项工作——接送孙女杜雅馨上村幼儿园。2014年,杜右手村办起幼儿园,31名幼儿就近入园。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适龄儿童有的跟父母去了县城,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在家“留守”。 

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为广大农村留住了文化中心,也留住了一个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留住了青壮年劳动力。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主任徐国林说:“有一面红旗飘在那里,村子就有了生气。”  

从陇东高原到甘南草原,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甘肃处处红旗飘扬,书声琅琅。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964所,实现建园总数、在园人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四个翻番”,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大通铺”历史,基本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实现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6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94%和9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甘肃在这一系列民生目标上不断取得进展,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甘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连年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近5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都在75%左右。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甘肃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甘肃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0万人。  

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 

李海珠,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农民。今年3月,他向工作了26年的酒店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家乐”老板。在他外出务工的这些年,毗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川村因为退耕还林变得越来越美:白墙青瓦风貌统一,车道、停车位宽敞整洁,上下水管网铺设完备。政府引导群众开“农家乐”,全村314户人中,已有78户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年收入10万元,最多的能挣60多万元。纠结了两三年的李海珠决定“豁出去”,回家乡自己干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展,也为重点就业人群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何俊峰,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广河县三甲集镇的一名村干部。近年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何俊峰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在三甲集镇电子商务中心,他和同事们一起将当地22家企业生产的特色小吃、皮件服饰等产品通过网店销往了全世界。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就业稳,老百姓的收入得以持续增加。5年来,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2%。

  

(四)

  

“未富先老”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  

得知兰州市已经办了52家虚拟养老餐厅,一年接待22万人次老年人就餐,政府补贴了近200万元餐费后,习总书记高兴地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你们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 

习总书记的称赞,是最大的鼓舞。 

2016年底,在甘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虚拟养老餐厅已经有500多家,注册服务老人超过13万,累计服务老人100多万人次。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从膳食供应,扩大到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法律服务、老年大学、紧急援助等11大类70多项。老人打电话提出服务需求,15分钟内就可以得到相关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坚持人民共创共享,甘肃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5月,天水市张家川县南川村白血病患者王哈又该化疗了,妻子马玉琴愁得以泪洗面。 

去年6月以来,王哈先后住院4次,新农合与大病保险认定的可报销住院费用为28.65万元,总共报销了21.83万元,自付6.82万元。再加上不能报销的特效药、检测费、陪护费、营养费,自付部分超过12万元。要进一步进行化疗,家里已经拿不出钱。 

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村干部登门提醒马玉琴:有“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可以报销。马玉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理赔,没想到5天后,县里的保险公司就将1.8万元交给了她。 

从2013年起,我省逐步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省约2210万城乡参保居民,累计为全省45万名大病患者报销15.94亿元,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14个百分点。 

5年来,这样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病有所医”的课题实现了一步一解,健康事业同步发展。 

——依托覆盖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省级结算平台,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一些重大疾病患者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先看病、后付费,解决了重大疾病患者“跑路多”和费用支出负担重的问题。  

——以“分级分工分病种+医保杠杆撬动”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了医师、患者、基金“三个下沉”。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甘肃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年底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直接结算。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全省14个市州的所有14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  

——涉及妇女儿童健康的普惠性项目广泛实施,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大幅提高。

  

(五)

  

梦想呼唤未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衔接甘、陕、川三省的甘肃省陇南市,在大山当中找条道路都难,更不要说有条铁路了呢。  

“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1996年,在不通火车的甘肃南部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贫困的杨尕女在自家土坯房的墙上,用柴火画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甘肃岷县至四川广元段通车。当年画在墙上的火车“破空而来”,变成了现实。  

在外地长年打工的杨尕女见证了这一圆梦时刻。  

在哈达铺车站,杨尕女东瞅瞅,西望望,不住地感叹:“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门口。” 

从百年前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构想,到今日列车从黄河岸边、黄土高坡出发,今年9月29日,在历经9年攻坚克难后,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沿线上千万群众祖祖辈辈火车梦圆的时刻。穿越崇山峻岭,火车呼啸南下,带领千万杨尕女们走向富裕。甘肃南部贫困山区的群众离小康梦更近了一步。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直指群众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就能凝聚出每一个人心中的“如意家园”,就能汇聚成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今年8月21日,西和县拉开了为期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民间活动序幕。人如海,歌如潮,唱出大家共同的心声:“一唱献给共产党,脱贫攻坚打硬仗,精准施策拔穷根,小康路上谱华章;二唱要唱新农村,家家户户砖瓦房,文化广场真宽敞,大叔大妈会上网……”  

在张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快乐老乡”活动让老乡们快乐起来,唱歌跳舞不落后、琴棋书画有一手、体育比赛勇争先、走亲串友说好话、自娱自乐经常化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五个标准。  

在通渭,“耕读传家”成就“家中无书画,不是通渭人”的文化现象,1.3万余名农民“耕罢梯田种砚田”,投身于书画创作和经营。  

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就会让甘肃更加绚烂多彩,就会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有更大的吸引力。  

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近2亿人次,年度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民生所在,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今年8月,《甘肃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着重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委书记林铎指出,我们带领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为群众谋福祉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甘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在南梁乡亲切看望老党员韩怀清。


凝心聚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

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人民的期盼。 

如果把“美好生活”比作一座高楼,那么“和谐稳定”就是“地基”。

  

(一)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视察“民情流水线”工程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总书记的鼓励是我们服务好群众的不竭精神动力。几年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先喜说。

近年来,西湖街道不断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依托“互联网+”“党建+”模式,充分运用“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实现了基层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如今,西湖街道的“民情通”呼叫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与市级“12345”民情通呼叫中心无缝对接,24小时专人值守,受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街道办事处感觉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工作人员就像家人,有什么困难他们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杨红兵是西湖街道辖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几年前,因离开原籍时忘记办婚育证明,之后又在多地流动,导致孩子快出生时还没办上《生育保健服务证》。西湖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帮他们协调解决。如今,只要街道需要大家一起出力,杨红兵立刻会放下手中的活赶过去。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真心服务群众,就会换来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

  

甘肃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多种矛盾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尤显重要。

维护和谐与稳定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坚守与呵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预防和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国号列车”,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 

只有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的攻坚战,真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更和谐、更舒畅、更安定。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依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团结引导党外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好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

  

(三)

  

让群众的生活和谐、舒畅、安定,是一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意要在群众中去听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今年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兰州市民张丽霞,每天放学时都早早地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几周下来,她发现自己有些过于担心。  

“每天上下学的时间段里,校门口都有民警和学校的保安一起保护着孩子们的安全。”张丽霞说。  

家长担心上学孩子的安全、老百姓上街怕盗抢、市民最关注交通拥堵、办证周期太长等等,针对群众最关心的这些问题,省公安厅坚持警务服务民生理念,从2014年初就开始推行包括校园安全、街面防范、道路畅通、服务提升和警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民生五大行动”,特别是整合派出所、巡防、特警、交警等力量,在重点时段加强对校园周边巡逻守护,让群众切实有了安全感。 

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这一思路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效能与水平。 

2014年,依托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兰州市将近郊4区、52个街道和383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48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长和网格员,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序”。  

一个数百万人生活其中的城市,顿时变得眉目清晰。每个街道、每个企业、每个家、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坐标。  

网格员的任务就是了解民情、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排忧解难,及时、精准地掌握网格内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沟通解决,即使有矛盾也可以很快化解在萌芽状态。  

城市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变得更为灵敏。网格长和网格员通过手持PDA终端,对发现的问题和入户调查数据,及时上报上传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三维数字平台进行应对处理。  

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管理更加人性、科学、有效。 

“我父亲常年瘫痪在家,以前我上班也不安心。现在有了三维数字管理中心和网格员以后,我可以放心留父亲一个人在家了,因为我教会了他怎么使用。”兰州市城关区居民罗新强说。

  

(四)

  

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甘肃正在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安甘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一些关而不清、倒而不破、债权债务关系长期搁置的“僵尸企业”,省法院探索用法治方式助其“解围”,找寻出路。

“我存折上打了多少钱,你们咋全知道呢?”当陇南市西和县检察院派驻洛峪镇检察室检察干警与唐窑村农户核对惠农资金数目时,户主吃惊地问。

原来,该检察室建立了综合数据信息平台,做到对辖区内乡镇惠农资金的“可知、可控、可防、可查”四位一体的同步监督,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了解和查询惠农资金信息。

不断提升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在广袤辽阔的肃南大草原,“马背法庭”曾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去年以来,甘肃省法院为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内的全省少数民族、边远县区统一配发巡回审理车。自此,肃南牧区告别“马背法庭”,步入“车载法庭”时代。 

省法院配发的巡回审理车,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制宣传、执行指挥于一体,车内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是一所移动式、微缩版的小型科技法庭,对于进一步提高巡回审理效率、方便农牧民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发生矛盾纠纷,也不找法庭,法律意识淡薄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找不到法庭。流动法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肃南县法院院长杨学诗说。

  

(五)

  

民族宗教工作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近年来,甘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甘南州卓尼县尼巴村与江车村比邻而居,但却因争夺草场,持续了60年的恩怨纠纷,先后共导致22人死亡、86人受伤。

2014年,甘南州把群众工作作为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决心消除两村的积怨。通过扎实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两村之间的积怨开始化解,从“渐行渐远到越来越近”,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处。 

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尼江”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对所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如今,走进尼巴和江车两村的牧场,明显感受到,团结、和谐、发展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今年是自由混牧,不用担心有什么意外。”尕旦才让感叹说。他从夏季牧场帕吾娄沟搬到了冬季牧场尕欠沟,往年夏季搬牧是冲突频发的节点,而这两年一直很平稳。 

甘南州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细致的群众工作成功打破了两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2016年双方群众实现了60多年来首次完全意义上的“和谐混牧”。

  

(六)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社会的和谐稳定,更需要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近年来,甘肃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无论是车站、码头、机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还是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区域,随处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群众生活中,并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内涵,由人知人晓最终变为人人实践。 

甘肃积极挖掘、宣传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典型人物,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陇人骄子”“道德模范”“兰州好人”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和榜样,传播正能量,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改革创新,助推全省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陇人骄子”都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英雄”。 

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村支书包供同的妻子不幸遇难。他强压心头悲痛,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民积极救人,开展灾后重建,用一个村支书的责任和担当,重重地写下了“攒劲”两个大字。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草原曼巴”王万青将一生献给了草原医疗事业,无怨无悔。 

“陇人骄子”张雯娟,是我省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她的事迹感召下,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3年增加了5倍。  

…… 

每一个“陇人骄子”背后,都有他们对理想、信念和岗位的坚守,都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的航程上,唱响时代主旋律,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向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习近平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塑魂,始终以强基固本、正本清源的标准治心,带领全党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集中而持续的“补钙”“加油”。  

这是党中央为全党树起的标杆。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

  

作风是无言的宣示,行动是无声的力量。  

为使警钟长鸣、发条常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继而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不断将党的作风建设推向深入,使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正风肃纪,坚持不懈改进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

调研不搞形式主义、精简会议和文件、狠刹会议经费支出、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一系列规范公务接待、会议、公务用车、因公出国(境)等管理办法相继出台,扎紧了制度的“篱笆”。 

“公务接待基本上没有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陇南市成县红川镇基层干部李荩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不光管住了干部嘴上的吃喝,也使干部迈开腿走村入户的时间更多了。 

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感到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正常化了,能够从运作、应付人际关系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从文山会海、虚话套话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于干事创业。  

党政机关清风劲吹,带动民间移风易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度畸形发展的餐饮业、烟酒行业、礼品业也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如果说,信仰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把信仰写在全面小康之路、伟大复兴之路上。 

铸就优良作风,必须不忘初心。 

今年5月27日,新当选的十三届省委常委会班子成员专程来到革命圣地会宁,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传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铿锵誓言在会师广场久久回荡……

历史的回响,警示着后人。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每一个共产党人。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

这是共产党人,以严格自律的作风建设,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

  

(三)

  

今年9月22日,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纪委关于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通报。会议强调,要坚决拥护中央对王三运的处分决定,深刻汲取教训,发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坚决全面彻底肃清王三运、虞海燕等人的流毒和影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生根。 

会议强调,要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以王三运为镜鉴,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执行力,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有力抓好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体现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忠诚。要严以修身律己,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和拒腐定力,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敬畏法纪,管好自己和家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直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甘肃省委敢于出实招、动真格。

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到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裸官”“小金库”“吃空饷”……针对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下决心清理整顿,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和作风难题。 

宕昌县临江铺乡副乡长周清泉违规报销差旅费,玛曲县欧拉秀玛乡财政所所长韩忠奎滞留惠农专项资金,西固区新城镇纪委书记周亚虎履行监管责任不力…… 

指名道姓公开曝光,让各类“四风”问题无所遁形。省纪委门户网站甘肃廉政网曝光台专栏,以工作日几乎天天更新的频率,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公开曝光,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心和决心。  

党风廉政建设的螺丝扣持续拧紧,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中央明确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对各种违纪行为露头就打,持续释放铁面执纪、越往后越严的信号。  

2016年,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22起,处理党员干部1170人,给予纪律处分695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360次、885起,涉及干部1388人。  

今年一季度,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四风”问题170起,处理279人,处分156人,其中厅局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26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249人…… 

与此同时,不断深入的反腐败斗争震撼人心。贪官的落马,让人们看到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持续攻坚克难。一组组密实的数据背后,是甘肃省委驰而不息、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的坚实脚步。

  

(四)

  

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同样是党心民心的契合点。 

人民群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真切感受:这几年,“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上率下”这些热词传开了,“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党的威信回来了。 

政府的门好进了,工作人员的脸好看了,办事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现在去政府部门办事,感觉心情很舒畅,就算有些时候一次办不成,也不会有什么怨气。”天水市秦州区居民裴正虎说。

如果说跑一个地方而且只跑一次,就能把需要跑几次的事儿办成,是不是会很高兴?玉门市探索实行的“一处跑、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由昔日的“满城转”变为“一处跑”,改“马拉松”为“百米冲”,让群众在办事中得到便利,为企业发展赢得时间,使社会管理在改革中提高效率。 

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当前,全省正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打造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达到线上线下数据信息共享,深度融合,为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

  

(五)

  

让群众满意,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 

在作风建设的路上,陇原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一心为民、舍生忘死的优秀干部,他们是全省干部学习的榜样,更是群众心中党的形象的塑造者。 

用生命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好干部柴生芳,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在定西工作的8年时间里,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像一个上足发条的“陀螺”那样运转,去世前一天抱病工作近18个小时。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不搞特殊、讲特权,恪守自定的“铁规矩”上班开门办公、公车里不能有“土特产”、爱人“收别人东西就离婚”,广大群众称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柴生芳为官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 

“从政,要干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着眼点必须体现在一个‘公’字上。”柴生芳在日记中写道。 

谁将老百姓举过头顶,老百姓就把他揣在心里。柴生芳用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换来了干部群众对他的亲近、敬重、佩服和信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临洮县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赶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 

80岁的牟正孝从八里铺镇赶来送行,因为“他是个好官,给老百姓做的好事多得数不清”;苟家山村民从几十公里外赶来送行,因为“县长来我家11次,连一口水也没喝过……”

  

(六)

  

一名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旗帜引领方向,明灯照亮前途。  

甘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围绕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富民型党员、为民型干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省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全面改进。  

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鲜明主题、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有一个叫黄花滩的地方。曾几何时,荒草稀零,黄沙遍地。如今的黄花滩,公路四通八达、房屋白墙彩瓦、温棚并排而立、林木绿荫葱郁,学校里书声琅琅、广场上笑语阵阵,5万多名从大山深处搬迁下来的群众,圆了他们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胡中山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20多年来,胡中山用心血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他就像一面旗帜,映红了造福百姓的壮丽事业。  

“我要把服务群众的事业一直干下去,直到有一天干不动了为止。”胡中山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在逐步深入和拓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生事物。  

今年4月24日,林铎就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加强“两新”党组织的建设,既是完善基层党组织布局的要求,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化解企业矛盾,提高企业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建起来,更要转起来。 

今年,兰州市针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干部缺乏、党建力量薄弱和有效覆盖不足的实际,克庸治散补短板,创新方式选派“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3365名、党建工作联络员214名。  

按照就近、就便原则,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可就近指导联系1家或多家两新组织,重点选派到党组织应建未建、组建条件不成熟的“两新”组织,覆盖兰州市13433家非公企业、2016家社会组织,实现兰州市“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全覆盖。

  

(七)

  

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不仅决定着干部作风和干部队伍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和党的团结,也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 

如何选出像柴生芳一样的好干部?是改进作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对此,甘肃省委进一步健全选人用人的制度和程序,要求切实落实党委(党组)在选人用人上的主体责任,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发挥领导和把关作用,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对“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一经发现要坚决调整下来,并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 

在具体选人用人过程中,甘肃省委坚持健全制度、完善程序、改进方法,拓展民主渠道,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形成有利于实干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把全体干部引导到爱岗敬业、埋头实干上来。 

选人用人导向是标杆、是旗帜。只有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才能选优配强干部拥护、人民满意的领导班子,才能激发干部造福于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才能为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提供组织支持。 

党的事业需要好干部,人民群众期待好干部,全省党员干部正在努力成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无论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高度审视,还是用为人操守、做事底线的尺子衡量,干部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尽心尽力做好,是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甘肃全省党员干部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宏伟的蓝图,没有落实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官不为”是广为群众诟病的作风顽疾。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今年以来,甘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一些地方和部门申报项目不主动、争取资金不积极,重要政策不落实、重大项目不落地,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减少,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问题非常突出,已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必须下大力气坚决整治。 

经甘肃省委同意,省纪委下发《关于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省各级机关开展“纠正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问题、促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的“三纠三促”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着力解决当前我省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履行职责不担当、为民服务不作为、落实任务弄虚作假3个方面的10类突出问题。  

一场针对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问题的专项行动迅速在全省展开。  

——天水市从7月中旬开始至9月上旬,集中整治“不作为不担当乱作为中梗阻”问题、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庸懒散慢混日子、装模作样走过场者予以调整处理和严肃问责,确保中央和省市政令畅通。  

——白银市部署在全市开展“三纠三促”、村级组织集中整治、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个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履行职责不担当、为民服务不作为、落实任务弄虚作假3个方面的11类问题。 

——定西市采取集中巡查、重点督导、随机抽查、明察暗访、跟踪回访等形式,成立督查组分别深入7个县区和30多个市直单位,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督查,初步共发现各类问题304个,通报34次224个,通报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典型问题91个。 

…… 

改进作风没有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树立政坛清廉之风、养成干部清廉之习,将是一场持久战。  

当前,甘肃上下正在从严从实抓好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的工作,确保中央巡视组“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的要求落到实处。  

今年7月30日,甘肃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林铎强调,要把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真正以严肃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  

使命需要担当,实干成就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600万陇原儿女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马克利 邱暄美   宋振峰 卢吉平    白德斌 杨世智 齐兴福)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