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 编剧要深入生活

王兴东: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 编剧要深入生活
人民网记者 黄维
  2007年03月10日23:24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资料照片)。

  2006年,是国产古装大片饱受争议的一年,《无极》、《夜宴》、《黄金甲》等影片让观众褒贬不一。很多网友指出,现在所谓的“大片”,光依靠技术手段追求视觉效果,缺乏打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如何避免目前电影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一级编剧、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王兴东委员指出,要想拍出好的电影作品,首要环节就要让编剧深入生活。

  记者:作为编剧,能谈谈我国电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吗?

  王兴东:说到中国电影的现状,去年我国国产电影产量突破历史记录,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片子,比如《圆明园》、《东京审判》、《天狗》、《云水谣》等,这些片子或表现民族气节,或表达民族感情,思想性、艺术性都十分突出,从中可见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主流文化意识在加强。而与此相比,一些大片却只见场面,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观众中没有引起共鸣。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兴东: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编剧。剧本是影视艺术的根本,电影的一切创作都是从剧本开始的。多年实践证明,没有好剧本,就拍不出好片子。而当下许多影视作品的编剧显然不如人意,可以明显看出一些编剧不深入生活,移植国外的,改编国内的,翻拍旧故事,重作老片子,抄袭拼凑,嫁接克隆。去年有两部电影都改编自《哈姆雷特》,电视剧创作中也不断出现往一些经典作品中“注水”重拍的现象。一些人闭门造车,自欺欺人,用一件件华丽的外衣来包装毫无价值的内容,作品明显透露出生活体验和思想含量的不足,重复创作非常多。

  电影是有目共睹的艺术,编剧投入了多少劳动,哪些生活细节是新鲜的,哪些故事情节是原创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少观众早已注意到影视创作中编剧方面的不足,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意见。缺乏好剧本是因为缺少原创,而创乏原创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生活体验。不少编剧如今只坐在房间里翻资料,完全依靠网络、小报、杂志和其他影视作品中获取的信息来进行“创作”,或者干脆坐在一起胡侃,靠想象“侃”出一个“剧本”来。中国电影史上深入生活挖掘创作素材的事例很多,从《上甘岭》的编剧到朝鲜战场采访了36个连长最后创作出了一个连长形象,到《创业》的编剧到大庆深入生活两年留下80万字的采访笔记,都是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原则。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好剧本。

  记者:深入生活才能有所感,为什么现在有些编剧不深入生活了呢?

  王兴东:目前,编剧人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作中缺乏经费的支持。我们不能单单埋怨编剧人员不深入生活,实际上编剧人员也不希望这样。但是编剧在影视行业中目前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剧本的“成活率”低、报酬低,而深入生活,采访、住宿、资料等等,样样都需要费用,而这些费用仅靠编剧个人承担,显然是难以承受的。编剧人员怎样走下去,靠什么支持去深入生活发掘素材,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记者: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呢?

  王兴东:我建议借鉴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项目扶持申报”制度,由国家专门研究建立电影剧本创作基金,专门对编剧人员的创作提供资助。公民创作电影剧本也可以申报这个经费,当然要建立评估机构。编剧人员可以提出选题,经过申报论证后,对好的选题项目,基金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经费,帮助编剧人员去深入生活,确保作品具备生活的质感。

  令我们振奋的是,有关部门新近出台了一个办法,资助16位青年导演每人50万元创作资金,鼓励导演走下去,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战略举措,希望对编剧也可以效仿。时代在发展,生活变化很快,很多鲜活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素材都埋藏在生活的底层,剧作家应当把它们挖掘出来,应该始终保持深入生活的优良传统,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的创作理念。银幕是洁白的,观众是公正的,编剧只要拿出好东西,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王兴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