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模式与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探索
时间:2007年3月7日()来源: 作者: 阅读: | 打印内容
2007年,中共中央连续第四年针对三农问题下发“一号文件”。今年党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怎样建设现代农业?一号文件指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近年来,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向奶农发放奶款230亿元,惠及农牧民500万人,提升了农业产业层次,培养出一代代有技能的新农民,带出一片片生态牧场......伊利的实践,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有益启示。
乳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乳业:一头连着人民的健康,一头牵着农民的小康,同时带动生态的安康。近几年,伊利集团通过奶源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辐射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把科技送给农民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强化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中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伊利集团认为:在乳业领域,科学技术同样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乳业产业化发展。
早在1995年,伊利就开始着手进行奶牛种群的改良工作。为解除农户心中疑虑,伊利垫资补贴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牛冻精,并与加拿大DHI项目组合作,签订了奶牛种群改良协议,为进行品种改良的奶农提供技术支持。
2002年-2005年,伊利承担的“十五”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奶牛技术服务体系、牛奶快速检测、DHI及牛群档案建立项目”取得了技术攻关方面的重大突破:建立了奶牛疫病监测及防治体系,符合农牧交错区奶牛生产特点的饲料多元配售服务体系,首创以奶站为中转的销售服务网络;构建了牛奶快速检测体系,使原料奶微生物检测速度从原来的48小时提高到现在的8分钟,其他各项指标检测速度均提高了20倍以上。
与此同时,伊利十分重视科技养牛、科技服务。伊利养殖小区内水、电、路及绿化配套齐全,伊利对农户的奶牛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防疫、统一配料、统一收奶。伊利还投入大量资金在小区建设的世界级现代化挤奶厅挤奶,电脑通过识别钉在牛耳上的感应器,将当天分析出来的牛奶营养指数存入所有者档案,帮助奶农分析具体饲养问题,同时为厂家付款提供依据。伊利还免费发放防疫药品,多次聘请内蒙古畜科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深入基地,为农户传授科学养牛知识,进行现场指导;设立专门的“奶牛120”的服务热线,为奶农解疑释惑;配备专职服务队,对奶农进行普及性的宣传与培训;开设配种改良、兽药配备、饲料饲喂、疫病防治等一条龙服务项目。
一大批农民在伊利的引导和扶持下,掌握了现代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成为有技能的一代新农民,他们将以固有的勤劳和现在拥有的素质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把农民的土地和市场联结起来
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伊利集团认为,农牧业产品只有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也才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龙头企业的发展正是解决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一个关键。
农民种草养牛,产出的奶被伊利现代化的生产线加工成产品进入市场。伊利现代化的装备虽然是在车间,实际上是安装在农民的土地上。
为了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伊利投入极大精力进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伊利集团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覆盖乡镇的乳业专利信息平台;伊利集团还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建立了“乳业研究院”。
今天的伊利,在科技研发创新上的经费投入已经从1999年的4000多万增长到2005年的2.4亿,这在保证各项科技创新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全面奠定了伊利在中国乳业的科技领袖地位。
持续的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伊利集团技术中心已经实施、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立项数3项、企业自主立项数125项,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立项数9项。不可否认的是,伊利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强做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伊利集团在经营模式及科技上的不断创新,走的是一条有效保护奶农利益、带动地方经济、实现企业增长、促进行业发展的共赢之路。
在伊利的重要奶源基地呼和浩特市,有40多万头的奶牛靠伊利的先进技术和品牌产生效益,奶农的收入来自伊利发放的收奶款。当地有这样的顺口溜:一家一户一头牛,孩子上学不用愁;一家一户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三到五头牛,三五年内小洋楼。
在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伊利为全国的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近20亿元,惠及农牧民500万人。伊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经营理念把农民的土地和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建立起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伊利集团不断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了从个体散养到“公司+农户”,到“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再到“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模式的提升,现在他们又全面推行奶牛合作社。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奶牛饲养模式是农民个体饲养和庭院饲养,受饲养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及奶农对防疫知识,疾病知识的欠缺,奶牛患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奶牛产奶量不高,原奶质量不稳定,奶农的收益也难以保证。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伊利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是:“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这种发展模式的实施,不仅使原奶质量大幅提升,还极大地提高了奶农的饲养能力和收入水平,使伊利与百万农户形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有效地激活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2000年,伊利又率先实施了“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是:“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科学管理、统一防疫”。这种发展模式使牧场小区的牛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显著增加,奶牛的疫病发生率大幅下降,奶农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扶持了一大批个体牧场、养殖小区和牧场园区。
2005年,伊利第七牧场成功建立,“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发展模式正式诞生,发展战略是:“人畜分离、科学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防疫”,这种更高一层的发展战略,大大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2006年7月18日,伊利集团与内蒙土左旗政府签约,双方结成永久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在此合作过程中,伊利集团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力争将土左旗打造成中国奶源基地的旗舰。同时,还标志着伊利集团奶源基地建设已经进入第四发展阶段:全面推行奶牛合作社发展阶段。
什么是奶牛合作社?即建立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成的奶牛合作社,发展战略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模式可以为社员提供技术咨询、资金协调、科普宣传、疫病防治等服务,引导社员科学管理和规范喂养,同时负责统一收奶、统一验质,统一交售,可进一步打通奶户与企业之间的渠道,保证高品质奶源的稳定供应。
伊利集团奶源基地的建设模式的四次升级,引领广大农牧民走向全球畜牧业的最前沿。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地的牧场,依靠伊利发家致富的奶农数不胜数。截至目前,伊利已经建立了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同时开辟了内蒙古锡盟、赤峰和山东、山西、西安、沈阳等新的奶源基地,可控奶牛头数逾200万头,形成了“以农户养殖为起点,规模化经营为基础,标准化奶站为联系纽带,企业联农户”的乳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带动了数百万农户从事奶牛养殖。累计发放奶款近230亿元,惠及农牧民近500万人。
奶源基地遍布全国各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横跨东西、纵横南北”的战略布局。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首席农业分析师陈渝表示,伊利集团合理的全国性布局,已经将企业蓬勃发展的活力由草原辐射到全国,对于各个基地所在地来说,伊利集团的加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改善当地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要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指出,多年来,伊利集团一直坚持“社会与环境价值大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的观念。伊利不会一味追求高速度,不会采取对环境、对行业破坏极大的掠夺式发展策略。伊利定位自己是长跑选手,要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伊利集团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
2005年,伊利集团发展势头强劲:伊利集团是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是行业内规模、纳税、品牌价值、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名列前茅的企业,尤其是税收超过第二名数倍,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2006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124.81亿,净利润2.94亿元,纳税达到创纪录的8.10亿元,在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卓越的盈利能力。
随着伊利集团的发展,相关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不断壮大。往前数,奶牛—收奶—奶品加工—包装—运输—经销—健康;往后数,奶牛—防疫、改良等科技服务—牛肥进田—种草—生态。目前呼和浩特市近百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饲草生产、奶牛养殖、鲜奶收购、加工、运输等相关的行业。奶业这个产业链的延伸,直接、间接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伊利在全国有近20个加工基地,从事加工、运输、经销的大军也达近百万人,为社会安置了大量下岗工人和闲散劳动力,奶业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为了解决农民养牛资金困难的问题,伊利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近20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设立了2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
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实践和卓越贡献,伊利集团被评为“中国十大贡献企业”。
伊利集团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内蒙古畜牧业整体面貌,加快了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养殖业和饲草业的发展,并与国家的退耕还草工程、禁牧工程结合起来,改善生态环境。养牛就要种草。农民们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靠养赚钱”的思路,大力发展草产业。在保护原有草场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大面积引进种植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实现了“一头奶牛,两亩苜蓿,两亩青贮玉米”绿色饲料配比的先进科学养殖。在伊利集团带动下,富裕起来的奶农纷纷退耕还草,仅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一个村,退耕还草的土地就达5000亩,为此呼和浩特每年新增绿色牧场10万亩。奶农们不仅改变了以往单靠种植农作物为生的生存方式,还走上了“种草—养牛—卖奶”、“养牛—牛粪还原土地—种草”的良性循环之路。
如此长的产业链、就业链、致富链、生态链,惟乳业多业并举,一举多得。乳业是白色的健康产业,是绿色的生态产业,是金色的致富产业,发展乳业效应无量。
目前内蒙古的乳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超过了挖煤卖煤产值。有人说,煤挖的越多,浓烟冒的越多,地上的大坑越大,后代的家底越少。而牛奶完全相反,牛多,奶多、粪多、草多、农民钱多、喝奶人健康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