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北京报道)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14.8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1995年、1997年、2005年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之势。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已经对我国经济、金融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甘肃省民建主委、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创风委员将过高的居民储蓄比喻为“一只笼子里的老虎”,徐创风委员认为,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储蓄的分流、降低储蓄率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徐创风徐委员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兼任着省民建主委的徐委员还是民建中央委员、省人大常委。徐委员热切关注着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之河的走向与暗流。高储蓄固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储蓄持续过高过快增长又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隐患。徐创风徐委员历数高储蓄率三大隐患:首先,过高的储蓄率激化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居民储蓄长期过快增长必然抑制消费增长,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其次,储蓄率过高加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截止2005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存贷差余额9.2万亿元,沉重的利息负担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再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靠国家信誉而不是靠银行自身的绩效和信誉来吸收存款,一旦经济政治形势发生较大变动,极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分析高储蓄率的成因,徐创风徐委员认为,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储蓄增长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根本原因。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不到位,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其对现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从而降低了消费偏好,提高了预防性储蓄的意愿。近些年来,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但总的趋势是许多由国家和社会负担的支出转由个人承担。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居民在考虑收入支配时,不得不有较强的防患意识。此外,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也导致了我国储蓄的过快增长。如何化解高储蓄率造成的隐患,让这只“猛虎”变得“温柔”,徐创风徐委员建议: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仅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享受,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广大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二是采取得力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降低消费信贷门槛,特别是大力发展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信贷,使消费信贷真正起到刺激消费、分流储蓄的目的。三是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金融资产多元化,这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根本出路。激活证券市场既分流了银行储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息负担和经营风险,而且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比例,使得大量闲置的银行存款转化为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约记者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