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战国秦长城汉长城 急需抢救的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长城作为“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我省是全国长城遗址较多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在我省有较大的遗存。面对在荒山峻岭中逶迤延伸的长城,面对经过千年风雨侵蚀自然风化形成的一个个“土堆”,压在长城保护者肩头的担子是沉重的。为保护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政协委员积极行动起来,形成提案,呼吁全社会重视长城的保护工作。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保护条例》在经过数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后即将出台,这一消息对于关注长城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长城:历史的见证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一首《凉州词》使玉门关名传千古。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玉门关曾是荒芜凄凉的象征,在甘肃谈长城,人们不能不提玉门关。
    玉门关,汉代长城关隘及烽火台遗址,位于敦煌的北边。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东汉初,西域大道北移,后坑以西的塞墙再未复建,在小方盘城西侧新筑南北向塞墙,塞墙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内平铺细沙,以检查越塞者的足迹),直至阳关(位于今敦煌西南的南湖乡)。敦煌一带的汉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晋时期。东晋以后,逐渐废弃,鲜为人知。
    筑长城以拒匈奴,也并非始于秦汉,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之。《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可见,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修长城抵御外族了。《史记》里所说的秦在陇西所筑的长城,正是现今还存在于我省却濒临消亡的战国秦长城。它们在风雨中默默矗立2000多年,成了中华民族社会变迁最有力的见证者。   
调查:我省长城资源丰富
    我省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至今保存长城遗迹、遗物最多的省份之一。秦、汉、明三代修筑长城,起点都在我省境内。因此,我省在长城保护和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战国秦长城,起源于临洮县城西北新添镇三十墩望儿咀,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远、环县、华池等地,进入宁夏、陕西最后延伸到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三十里墩的望儿咀是战国秦长城的第一个烽燧。我省境内的战国秦长城从地面上看到的遗址约600多公里,但保存较好的已很稀少。
    万里长城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行进了2000多年,蕴藏着十分丰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内涵,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近日,有关专家在调查定西境内的战国长城中发现,战国长城并非沿城墙一条线的单一走向,而是有丰富的城堡、烽燧、壕堑等遗址相伴随,方向富于变化。结构复杂,除了夯土层,还有板瓦等建筑材料。沿墙根有与长城同长度的陶水管,专家推测是用来排水的,同时根据外形推测长城梁顶也有排水管。可见,长城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近百年来,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的多次考查表明,汉长城跨越新疆库木都克、罗布泊,我省敦煌、安西、酒泉、金塔、额济纳旗、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民乐、永昌、金昌、民勤、武威、古浪、天祝、景泰、永登、兰州、青海民和等22县市和地区。汉长城全长约2265公里,共编烽燧号(包括障城治所)551个,其中敦煌境内汉长城约150多公里,烽燧88个。
现状:呈逐渐消失的趋势
    记者曾在敦煌采访时到过玉门关。记者看到,在玉门关西面,有一段保存较好的汉长城遗存,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十分坚固。
    只可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保护这样完整的长城太少了。千百年来,由于风化、雨水冲刷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特别是西北地区风沙的严重风蚀作用,几乎所有的长城都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风蚀和风化破坏;另外,还有裂隙渗漏雨水及地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许多长城遗址大面积坍塌,已面貌全非,现在以惊人的速度变成一堆堆沙土,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同时,长城的多处被农民垦田、取土、修路,几乎所有的古代建筑遗址正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如被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敦煌的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和河仓城都遭受这一厄运,目前被列入重点抢救的遗址文物。最近的调查表明,我省境内保存较好的战国秦长城不到10公里,烽燧绝大多数已变成土堆。敦煌境内保存较好的汉长城只剩下几百米,烽燧20多座,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保护:战线太长任务艰巨
    大多数长城蜿蜒匍匐在崇山峻岭之上,由于长城线太长,给管理和保护带来诸多不便,加之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由黄土夯筑的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正逐渐化为土堆,目前对它们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据记者了解,建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将其全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运用三级保护网络,采取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方式保护长城。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城文物保护现状,为制定科学保护措施提供依据,近年来,省文物局先后组织敦煌研究院、省考古所、省文保所成立长城考察队和联合调查组,基本摸清了全省各个时期长城走向、保存现状,并出版了《河西走廊东部汉明长城考》、《嘉峪关及明长城》、《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调查报告》、《河西汉塞》、《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考察》等一系列学术成果和大量第一手测绘资料,为科学保护长城提供了依据。但是,长城土遗址保护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和浩大系统工程,我省也没有充分的力量实施长城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在国家文物局还对此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关专项立法和总体保护规划还没有出台前,我省对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的保护工作还无法全面展开。
    据悉,多年来,民进会员、敦煌研究院李最雄教授指导的攻关课题组在泥质胶结砂砾岩石窟防风化加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室内研究和十多个土遗址现场加固实验,研制出一套以PS为主要加固材料的加固土质文物的工艺方法,解决了我国丝绸之路上大批土遗址加固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玉门关、河仓城等遗址的加固,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物。但因为经费奇缺,战线太长,大多数长城遗址还是得不到有效保护。
文物部门:保护条例即将出台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长城保护管理工作非常不规范,各地对长城保护的规定和标准也不统一。有些地方把长城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地方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定为省级,有的说是全国。专家认为,长城是一个整体,对它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规范。有专家呼吁尽快制定长城保护条例,使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12月2日,记者打电话到省文物局,咨询有关我省对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保护的情况时得知,长城保护条例正在网上公开征求保护意见报请国务院审议,有望在近期内通过。专家认为,专门为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制定保护条例,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法进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据透露,该条例将把长城统一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分段管理。跨行政区域的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由相关行政区域的同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长城各段的保护管理机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在长城各段保护范围开辟参观游览场所,要报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长城参观游览场所内的旅游服务经营项目实行特许经营。
    如果保护条例能尽快出台实施,则长城幸甚!保护者幸甚!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