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聚焦“三农”新热点

两会聚焦:聚焦“三农”新热点  
 


  省“两会”召开前,省人大代表王巧玉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该建个生产地膜的厂子了。这位通渭县马营镇双河村农民代表注意到,去年春夏,村里几乎没下雨,可秋天包括自个儿村子在内,通渭很多地方一串串玉米都金灿灿的。“这全靠了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现在大家铺地膜积极性高得很。问题是,地膜都是从外面拉来的。” 


  听到徐守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说:“2010年我省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1000万亩”时,王巧玉代表觉得,她的这一想法“又踏实了一些”。她对记者说:“自个儿建不建厂子其实不算啥,关键是咱农民从这上要得到实惠。 

 
  放在往年,像去年那么旱,哪有收成?” 

 
  和王巧玉代表关注的一样,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共鸣。怎么才能让农民钱袋子更鼓,如何让我省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成了“两会”的热门话题。 


  旱作农业谱出丰收曲,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900万吨  


  面对去年的特大旱情,不仅是王巧玉代表所在的村子告别了一遇旱就“没治”的现象,《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09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06万吨,创历史新高。” 


  “906万吨,对于我们这样干旱多灾的省份,这样一个农业基础薄弱、一向强调粮食自给的省份来说,太不容易了!”省人大代表、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对记者说,这也是粮食产量在甘肃历史上首次突破900万吨。 


  武文斌代表告诉记者,去年,全省粮食也实现连续6年稳定在800万吨以上,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次;连续6年持续增产,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这不但标志着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而且为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贡献。”武文斌代表说。 

 
  在武文斌代表看来,我省粮食总产量能破900万吨大关,关键是大力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样先进的农业增产增效适用技术。徐守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去年,“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758万亩,增产粮食60万吨以上。”

 
  提及这一观点,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旱地研究所研究员杨封科颇为赞同。他说,旱作农业技术的创新,是甘肃科技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解决了旱作农业水的问题后,土壤的培肥就显得很重要。因为产量提高了,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就多了。要使《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今年1000万亩的全膜双垄沟播的农作物持续增长,他的建议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旱作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从而突破关键技术,为稳粮保供给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旱作农业确实对咱农民贡献太大了。”来自常年旱情严重的环县的省人大代表张晓梅说。在去年秋天县里组织的人大代表调研中,她在环县南部的10个乡镇看到,平均每棵玉米上都要结两个玉米棒子,“真是让人高兴。” 


  不过,张晓梅代表建议,旱作农业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需注意因地制宜。她所在的南湫乡代家洼村,在环县的最北面,挨着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比起南部来说,风大,雨又特别少,种玉米效果不是太好。“要是种成地膜洋芋就好了。”她说。

 
    “六大行动”成为助推器,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 


  “除了粮食总产量达到906万吨,创历史新高外,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武文斌代表指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长12%”对记者说。



  “要知道,去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武文斌代表说。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明显加大。

 
  面对严峻形势,我省迎难而上,继续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和强农惠农保障行动“六大行动”,为农民增收装上了前进的“马达”。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相继推出。去年我省出台了扶持马铃薯脱毒种薯、中药材、苹果等产业发展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办法,并整合了省级涉农资金9.1亿元,在让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特色产业“长高”、“壮实”起来了,新问题也来了。譬如苹果越种越多,销到哪里去?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静宁苹果继去年出口欧盟后,今年元旦前夕,又首次出口到南美洲。“要的人多了,价格就好了。去年那么难的情况下,苹果价格还比上年涨了一倍。”省人大代表、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农民雷托胜对记者说。他建议,政府应继续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上下工夫,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


  “苹果的贮藏、流通也亟须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省人大代表李守业说。庆阳这两年苹果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本来打时间差,通过贮藏就可以让苹果卖上好价钱。可气调恒温库投资太大,一个2000吨的气调库投资就得300多万元,目前庆阳的冷库不到20座,保鲜贮藏能力仅占鲜食苹果产量的10%左右,导致许多农民丰产不丰收。所以,他认为,政府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力量把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产业链条连结起来,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致富桥梁。


  另一方面,“我省还是缺少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省政协委员、甘肃清吉洋芋集团董事长何清吉说。在他看来,现在我省马铃薯产业上游的脱毒繁育、大田种植、贮藏保鲜、鲜薯外运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下游产业大部分做的还是马铃薯淀粉这些初级加工。虽然去年他的公司“添”了一个跑道,生产的变性淀粉销到了华丰、中粮五谷道场等方便面生产企业,销售收入达到9700万元,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只有3200万元。但何清吉还是觉得,政府应加强引导,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改变我省马铃薯加工多为淀粉加工的单一局面,积极创办一些产品附加值高、耗水量小的精深加工企业。这样,企业利润能最大化,农民能进一步增加收入。

 
  《政府工作报告》中响亮地作出回答:“继续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扩大农产品外销”……这让何清吉对未来充满信心。


  惠农政策阳光温暖庄户人,农家生活越过越舒心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陇原农民享受惠农阳光、倍感保障温暖的一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间,农村的好事、实事、新事一个连着一个,农家的生活越过越舒心。

 
  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粮食、良种、农机及农资“四项”补贴资金达25.7亿元,比上年增加6.3亿元。兑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良种补贴资金2.4亿元,是上年的近3倍。这些“真金白银”真正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让他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政府工作报告》实就实在不论是从中央到省上,还是从省上到地方,一件件惠民政策都落实了。”省人大代表、靖远县乌兰镇红嘴村党支部书记鲜文俊说。他告诉记者,除了前几年拿到的粮食直补、农机具直补、能繁母猪补贴外,去年,村里人还第一次享受上了良种补贴。“良种补贴一亩补的钱不多,只有10元,可谁不觉得暖心?”


  鲜文俊代表告诉记者,现在的惠农补贴以前真是“做梦也不敢想”。“你想想,农民买彩电、电冰箱,还有微型载货汽车现在都给补贴。”借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补贴,在鲜文俊代表所在的村子,微型载货汽车如今达到了40多辆。农家的危房改造也有补贴了,一户能拿4000元。借着这一拉动,去年一年,红嘴村有24户人盖了新房屋。


  而且,“现在,这些补贴全是‘一册明一折统’,农民取钱方便了,还透明。”鲜于俊代表说,以前,农民取钱得跑到乡上,有时就偏偏碰不上财政所工作人员,还有疑虑,怕发不全。现在,这些担心都打消了,真是明明白白得实惠,村里人都很欢迎。


  “村里的路现在也硬化了。”红嘴村到县城不到5公里,可是得经过一个土山坡。以前村里人进城得拿两双鞋,出村穿旧鞋,过了这个坡进城时,再穿新鞋。“现在,再也不用了。”鲜文俊说。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暖热了农民的心窝。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扶持奶牛、生猪养殖等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听着徐守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鲜文俊代表觉得更有干头了。


  这些表述也让省人大代表李彩凤信心更足。李彩凤来自灵台县朝那镇后沟村。以前村里人吃水,是二三十户人家到村头一个大涝坝池里挑水,而如今水通到了农家院里。但是,水有些浑浊,还经常不能保供。村里的电也不正常,晚上有时电视看不成。所以,她建议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把已建好的农村民生工程维护好,把实事办好。

 
  和李彩凤代表一样,来自静宁县威戎镇新胜村的省人大代表王彩凤也想的是关于农村民生工程的维护。她说,新胜村是苹果专业村,可通村公路缺乏养护。村里通往镇上的一段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政府能不能在这方面加大投资?


  对于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了一一坚实的回应。展望未来,一幅惠及“三农”的蓝图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 宋振峰 网络编辑 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