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心理干预 | ||||
|
杨涛 |
罗志云 女 40岁 四川省都江堰人。右胫骨下段斜形骨折,左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 患者口述: “我是在余震中受伤的,我最近老是做噩梦,晚上只要床一动,我就觉得好像又地震了,很害怕,经常感觉紧张和恐惧。到这边我稍微好一点,我想赶快恢复起来,还想早点去打工……” “那的确是非常害怕,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贺丹军主任弯下身子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轻轻地拉过被子把罗志云露出肚子的地方盖住了,亲切地摸着她的手。 贺丹军是江苏省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转运伤员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之一。她认为类似这样患者的反应是遭受地震后的一个正常心理现象,并不是心理障碍,患者谈到想赶快恢复起来,想早点去打工,说明患者以及家属还是在努力地进行自我调整,面对这样的患者,应该进行的是心理援助,而不是心理干预和治疗,而对于消极悲观、有自杀倾向的就需要立即进行危机干预。 贺丹军说,按照江苏省卫生厅的要求,医院已根据卫生部统一部署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并提前准备了受灾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档案表,对需要了解的伤员基本情况都设置了详细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伤员受伤程度、生命体征等方面得到的资料为基础,制定出了更详细、全面的心理健康管理方案,全面掌握每个伤员的心理状态。医院心理科每天都安排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查房,并及时和每位病人的责任医生沟通和反馈,对重点病人进行干预。 这些伤员的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震后的正常心理反应,例如罗志云出现的害怕、担心等心理波动;第二类是有情绪障碍的,如恐惧、抑郁、焦虑、抵触等;第三类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如情绪消极、有自杀倾向的。医生要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对于第一类人群,有心理志愿者给予长期的心理关怀和心理支持,同时心理医生在每天的心理查房的基础上定期做心理辅导,指导这类病人自我调节,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助,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第二类人群,医院将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系统地进行心理干预;至于第三类人群,一定要采取紧急措施,综合各种力量,进行危机干预。 相关链接 心理援助志愿者可以做什么?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非常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是互动的。心理援助志愿者要给予伤者以及陪伴家属全方位的关怀,而不是刻意寻找心理问题去做心理疏导、咨询。 志愿者还要主动保护患者的隐私,注意细节和沟通技巧,多使用非言语性沟通,如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等方式,尽量多倾听、少说教。特别是在完成某些关于病人的自评问卷时,不要生硬地拿着一张表坐在患者旁边“一问一答”来填写问卷,因为里面的个别问题很有可能引起伤者的痛苦。可以把问卷上的问题巧妙地融入与伤者或者家属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配合完成自评问卷,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情况。 5月29日,来自南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杜林致(右)在为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洛城村的孩子做心理咨询。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 |
||||||||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