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

 

  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术馆、李可染基金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世纪可染——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览》于今日到11月1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据悉,展览不仅展示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的李可染的大量经典作品以及很少为观众所见的写生、速写、画稿等珍贵资料,同时结合李可染的艺术生平、故居、家乡、后人以及学生提供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示李可染的艺术成就。展览期间还将在中国美术馆召开李可染国际研讨会。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在10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其母亲邹佩珠及家人打算把李可染所有的作品,至少是重要的作品捐献给国家美术馆。只是鉴于家族人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本专题采写/图片采集:记者 赵琳琳

  李可染之子回忆父亲与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的往事

  齐白石“催”李可染拜师

  日前,《世纪可染——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览》活动的先期准备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李可染先生的儿子,中国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画院画家李小可先生也参加了会议。会上,他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和父亲在一起的点滴往事,他说父亲不止是父亲,还是他的师友。

  时代和奋斗成就艺术人生

  记者:对您父亲生前所讲的话,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小可:父亲生前常对我讲,一个人艺术的成功,个人风格、面貌的建立,要靠条件。但条件需要具备多种,哪一个条件不够,必然会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来不得半点虚假。条件够了,就会水到渠成。而这不仅要个人奋斗努力,还要有人生的经历与机缘,看你是否能抓得住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父亲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和他个人的奋斗成就了他的艺术与人生。

  记者:可染先生生前有两句话“所要者魂”、“实者慧”,您如何理解?

  李小可:父亲生前的两句话“所要者魂”、“实者慧”,是他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父亲小时候,在家乡徐州,常看一种乡土气息特别浓的地方戏,叫“拉魂腔”,平民百姓最爱看,演的都是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那如泣如诉的乡土腔音,催人泪下,艺术的感染力动人魂魄,给父亲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1954年他到江南写生时,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个“魂”就来自于“拉魂腔”,这个“魂”就是艺术中的情与精神,也是艺术所表现的最本质的东西。

  13岁偶然开始学习中国画

  记者:您说可染先生的展览也是对中国20世纪艺术的回顾,如何理解?

  李小可:父亲13岁时,常去离家不远的城墙上玩。一次偶然看到快哉亭中几位老人在作画,信手画出山水、梅花、兰花,这使父亲极为惊奇,连看多日,老者也颇为惊奇,便叫他进屋观习,后来,父亲拜其中一位叫钱食芝的老先生为师。钱先生发现父亲绘画上的天分,曾赠画给父亲,并在画上题跋律诗一首:“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搏上,余惭鹢退飞”。正是这个机缘把父亲带入中国画的天地。

  父亲18岁那年看到徐州军阀张宗昌为其母做寿,请来当时京戏戏坛巨匠唱的堂会,余叔岩、杨小楼、荀慧生、钱金福、程砚秋、尚小云等众多精英聚在一起。余叔岩那高亢悲怆的唱腔,杨小楼干净大气的身段,尤其是程砚秋圆浑流畅的精湛唱腔,给父亲心灵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东方艺术韵味产生的一种震撼,其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

  林风眠画的画摞到屋顶高

  记者:那先生之后的经历呢?

  李小可:1929年,父亲以中专学历越级报考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当时需要考油画,父亲从来没有画过油画,不知怎么办,正巧报考的路上遇见了同考的青年张眺,张眺说:“我教你。”经张眺的辅导,最终父亲榜上有名,张眺反而没被录取。后经父亲向校长林风眠诚恳推介,林校长欣然录取了张眺。

  杭州美专按照林风眠先生的理念,在那个时代为中国艺术学子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艺术窗口,使父亲和其他学子们既能研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接触到法国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俄罗斯巡回画派、德国表现主义等多元的世界文化,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比较、自主选择、自由定向的机会。

  1940年,林风眠先生住在重庆金刚坡的一间破旧房子中画画,条件极为简陋。父亲经常会带点便饭去看望老师,每次去都看到林风眠先生在画画,从未间断,每日都画几十张,画完的画,堆在身后,直摞到屋顶。父亲常对我说,人们往往只看到林风眠先生一气呵成的惊人之作,却不知他背后付出的代价。

  徐悲鸿一见如故赠《猫》

  记者:艺术界都知道先生有两句话很著名,“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先生是什么时候提出这两句话的?

  李小可:1943年父亲执教于重庆,并提出对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又开始研习传统,画中国画、水彩画。那时父亲在重庆办了一个水彩画展。一天,徐悲鸿先生陪同一些海外友人来到展厅,看到父亲的作品,甚为喜欢,徐先生便对工作人员表示,想结识一下可染先生。结果,父亲结识了徐悲鸿先生,徐悲鸿先生欣然用一幅十分精彩的《猫》,与父亲互送作品。当时徐悲鸿先生已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校长,而父亲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画家,却受到徐先生的如此器重。后来杭州美专与徐悲鸿先生的北平国立艺专同时邀请父亲前去任教。一边是母校,一边是徐先生所邀,如何选择?徐先生说到北京我把你介绍给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这是非常难得的机缘,为此父亲选择了北京。父亲回忆说:“我当时40岁,如果不向齐白石、黄宾虹这样承前启后的绘画大师学习,我们将会割断历史,犯历史的错误。”徐悲鸿与父亲也成为挚友。

  师从白石老人十年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谈谈先生是如何拜白石老人为师的,还有先生和白石老人师生交往的一些往事?

  李小可:好的。1947年父亲来到北京后,经徐悲鸿先生引见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1947年的春天父亲带着自己的画拜见白石老人。当时齐白石已是画坛国手,每日的拜访者甚多。父亲初见老人心存敬畏,他把自己的画一张一张的拿给老人看,看到父亲的画,坐在画桌前的老人惊诧地站了起来,开始饶有兴致地交谈起来,老人问父亲:“你出过画册没有?”并告诉父亲如出画册应该出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纸,甚至找出纸样……随着和老人的交谈,气氛也渐渐融洽。可能是父亲那大胆、潇洒、幽默、带有乡土气息且不拘一格的画风打动了老人,在这次会见中,父亲表达了想拜师的愿望,老人欣然答应,父亲兴奋不已。当时父亲刚到北京,经济也很拮据,拜齐白石老人为师是个大事,不能草率行事,一定要筹点钱,请几桌饭,行拜见礼,使这拜师之事拖了数日。

  白石老人见拜师之事没有回音,有点生气了,便对儿子齐子如说:“你去问问李可染,他说拜师的事还拜不拜了?”齐子如马上找到父亲,说老人生气了,别准备什么了,父亲立即随他来到白石老人家,与齐子如一起磕头拜师。父亲开始师从恩师白石老人理纸习画,其间父亲也常和母亲一起拜见老人。一天,白石老人拿着一个纸包送给父亲。并说:“我给你刻了一块图章,你回去再打开看。”父亲回去后,打开纸包一看,是一块刻着李字的图章。但特殊的是李字旁边有一个小圆圈,后来父亲问老人:“这小圆圈是什么意思?”老人幽默地说:“你身边佩有一颗珍珠啊!”因母亲名字是佩珠。一次父亲拿着画让老人批评指点,老人看了画沉静一会,说:“我一生特别喜欢草书,尤其是徐青藤潇洒的字和画,可我现在一直还在写楷书……”老人婉转地指出父亲作品快与轻的毛病。父亲经老人指点,更加体会到笔墨分量对于作品的重要性。父亲在白石老人身边10年,老人少语而多思,画时行笔很慢、很重,但落笔惊人,每日作画从不间断,“足不踏空”,只有午间在藤椅上稍息片刻。每当父亲看着在藤椅上静静睡着的白石老人,就感到“眼前好像是一座雄浑无语的大山”。

  李可染小传

  李可染是我国著名画家,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和教育家,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生前曾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可染1907年3月出生于徐州,16岁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受林风眠先生和法籍教授克罗多的指导,专攻素描和油画并自修国画和美术史论,同年他加入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1937年李可染创办抗日画报《火线周报》。1942年,李可染恢复了对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1946年,应徐悲鸿的聘请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副教授,并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从1954年起,他面向祖国的壮丽河山,深入生活,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完成了数百幅山水画写生,发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规律。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可染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期,创作进入了自由、充分地抒发灵性、表达出审美理想的境界。10年浩劫之中,他虽然被迫停笔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通过书法作基本练习,勤奋不辍。

  70岁以后的李可染,艺术创作上达到了更为理想和自由的境界,他在绘画上要求“神韵”,以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之境,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实现了毕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

  李可染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树立了20世纪从传统继承到现代转型的典范,被人们誉为现代新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王鲁湘谈李可染艺术成就:

  “他为中国山水画赢得

  进入新时代的门券”

  李可染在人物画、山水画、书法和绘画理论上,均有极高的造诣,他的牛与牧童,更是当代水墨一绝,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但是,李可染在现代中国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还是被人誉为“李家山水”的山水画。

  李可染以他独特的写生方式重新发现了自然美,并在长期写生积累的基础上,将追求出世的传统山水画,转换为入世厚生的现代山水画;将萧索荒寒的意境转换为深秀壮丽,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对人类创造力的颂扬。他以过人的艺术胆魂,索取并创造山水画的灵魂,致力于创造深邃浑厚、博大沉雄、充满生气丽的山水意象,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促进了传统山水画的变革。他始终恪守着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特质,以我为本,以中为本,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赋予了传统笔墨语言新的品质和意蕴。

  李可染是一位爱国者。在他心目中,江山就是祖国,他的山水画是“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是一位跋涉者。他致力于探求根植于民族文化并融通中西的艺术创作道路,颠沛必于斯,造次必于斯,像苦行僧那样跋涉数十年,常以“峰高无坦途”、“七十二难”等印语激励自己,以“苦学派”和“困而知之”的精神认真求艺,终于登上了可以鸟瞰世界艺术原野的高峰。

  李可染是一位创新者。他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在笔墨、造形、构图、意境各个方面以无比的胆量和才识冲破旧有樊篱,为中国山水画赢得了进入新时代的门券,并当之无愧成为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美学典范。

  李可染一生中主要的职业是教师,他的艺术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李可染更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具有高瞻远瞩文化视野的使徒。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泛滥的民族文化怀疑思潮与失败情绪,他请人刻了一方“东方既白”的印章,明确表达他在东方艺术世界的天空看见了曙光的心境。他认为中国艺术“还似一颗蒙尘的明珠”,他热切地希望“这颗东方明珠发出灿烂光芒,那时我们不是老向西方要东西,我们也会把东方优秀的东西贡献给世界”。他以对中国文艺复兴前所未有的自觉的使命承担,心无旁骛,独立不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自尊,为人类创造了美。他和他的艺术,成为20世纪中国人奋斗的庄严妙相。  (王鲁湘)

   

 
来源: 人民网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