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纪事 黄华梨和大熊猫的故事

纪事 黄华梨和大熊猫的故事

  在我省东南部的岷山东端北麓,有一个被人们称为“绿色宝库”的地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的稳步增长和生物多样性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自然保护组织和专家的瞩目。
  2000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列为网络成员之一。2006年10月25日,为了表彰甘肃省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在保护岷山大熊猫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岷山———献给地球的礼物”表彰大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总干事詹姆士.利蒲分别向甘肃省政府和四川省政府授予了“献给地球的礼物”证书。
  根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目前,岷山山系拥有中国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其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的44.4%。其中,白水江保护区面积最大,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约占岷山山系大熊猫分布数量的20%。其它如金丝猴、羚牛、云豹、猕猴、小熊猫、林麝、毛冠鹿、金雕、绿尾虹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多达51种,其种群数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各种鸟类达275种,成为我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岷山山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珍贵动物,却很少被外人所知。为了抢救保护大熊猫等一批珍贵的野生动物,为了护住这片苍茫的林海,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的28年间,一批又一批林业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林区腹地,对大熊猫进行了卓有成效地保护抢救,涌现了一大批“林海英雄”,现任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正高级工程师的黄华梨就是其中的一位。
  闯林海普查大熊猫
  1983年7月,20岁的黄华梨从甘肃林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白水江自然保护局工作。那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局才刚刚成立4年,由于经费缺乏,地域偏僻,各方面条件都极为艰苦。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都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固定的吃住场所,成天在林子里“打游击”。黄华梨到自然保护局报到后,就暂时借宿在县武装部一个朋友的家里。他刚刚安排好住宿,还没有对周围的环境完全熟悉,组织上就通知他参加大熊猫灾情调查队。
  由于岷山山地气候变化影响,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生活在密林深处的大熊猫在饥饿中嗷嗷待哺,使赖以依靠箭竹生存的岷山大熊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也引起了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尽快摸清大熊猫受灾情况和分布情况,以及箭竹开花的面积,以便制定出抢救大熊猫的行动方案,国家林业部特指令组建不久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抽调优秀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组成大熊猫灾情调查队,对大熊猫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调查摸底。作为大熊猫灾情调查队中最年轻的一名成员,从此,黄华梨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大熊猫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黄华梨参加的大熊猫野外调查队,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信设备,加上工作人员少。根据组织决定,黄华梨和丹堡河保护站的杨继全同志,还有一名临时聘请的民工,组成了一个三人大熊猫灾情调查小组。他们三人负责的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丹堡河流域邵家梁一带,那一带方圆有上百公里,海拔大都在3400米至海拔1800米之间,山势陡峭,荒无人烟。
  当年10月31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已是大雪封山了,但大熊猫灾情调查的工作仍然没有结束。为了加快工作,一天,黄华梨和其他两名同事,顶着寒风、冒着雪花,又向着最后一个目标黑嘴山奔去。黑嘴山海拔3400米,要爬上黑嘴山,首先要翻越一道深达1800米的大峡谷。当黄华梨和其他两名同事好不容易下到峡谷底时,不料河谷底一条湍急的河水挡住了去路。面对齐腰深刺骨的河水,他们三人合力砍掉河边的一棵树木当小桥。然后,黄华梨自告奋勇踩着小树过河,不料快到河中心时,他掉进河中,险些被冰冷的河水吞没。经过一番奋力拼搏,他终于爬上岸,与后来过河的同事杨继全一道,穿着浑身湿透的衣服,艰难跋涉到达目的地。经过5个多小时的历险,他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宿营地时,已是晚上半夜了。
  像这样的遇险,在黄华梨和同事们的林海生涯中,已是家常便饭。1988年5月份,黄华梨被分配到自然保护区的碧口、红铜河辖区开展大熊猫和森林资源调查工作。5月9日晚,当黄华梨带着其他3名同志到达一个叫望阳包的山头时,天突然下起了带冰粒的大雨。由于四周无法辨认方向,也无法找到投宿的崖窝,他们四人只好挤在一顶帆布篷下,冒着哗哗不停的大雨,在山上整整熬了一夜。第二天,“老天爷”仍然在哗哗地不停下雨,由于周围大雾弥漫,能见度低,使他们进退不得,被困在山上整整5天。由于出发时带的食物已吃完,这时他们是又冻又饿。第七天,待天稍一放停,他们沿泥泞的山路往回返。由于几天没有吃东西,再加上高强度的体力消耗,黄华梨在经过一处50多米高的悬崖时,不幸一脚踩空,连人带行李一起掉了下去,落到半空中被树木挂住,他才幸免于难。
  1997年8月25日,黄华梨对大熊猫进行调查时再次遇险。那一天,他带领甘肃农业大学孙学刚教授和本单位的5名职工,在保护区竹园沟药坪子查看大熊猫活动痕迹时,突然被草丛中跃起的一条剧毒蛇———菜花烙铁头咬伤右手食指。菜花烙铁头是生活在岷山中的一种非常凶猛的两栖爬行动物,很多人被咬伤后,由于抢救不及时而丧命。
  为了抢救黄华梨,大家决定先爬到海拔2400多米高的药坪子山顶,再寻找下山的路线。当时已是下午5时,待大家爬到药坪子山顶,天色已晚。就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黄华梨的右手食指已像气球一样不断肿大,毒素从手掌逐渐向手臂蔓延,情况十分严重。为了抢时间,大家决定仍掉全部行李,连夜寻路下山。由于下山没有路,好几次,他们差点掉下悬崖。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难行程,他们于凌晨4时终于找到一家农户。在农户的帮助下,他们又经过7个多小时的辗转,才将黄华梨送到文县碧口卫生院。这时蛇毒已扩散到黄华梨的全身,黄华梨的手臂肿胀得比腿还粗。生命危在旦夕。第二天,碧口卫生院的同志又连忙将黄华梨转到条件较好的县人民医院。在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全力抢救,在医院整整昏迷了一个星期的黄华梨,才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
  谈起这些往事,黄华梨淡淡地说:面对这些困难和绝境,有好几次,自己也曾抱怨过,绝望过,但想到保护区的同志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无怨无悔,为保护和抢救大熊猫尽职尽责,自己受到的这些磨难也就不算什么了。
  抢救大熊猫预案
  在对大熊猫灾情的调查过程中,黄华梨多次远距离地看到大熊猫憨态可鞠的身影。1983年11月1日,他和同事杨继全在保护区邵家梁搞普查时,一日内竞见到了保护区内的“三大明星”———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那天早晨10时,他和杨继全在海拔2100米的邵家梁背湾处观察时,突然在距离七八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只成体大熊猫。只见那只大熊猫悠然自得,正在林中慢慢走动,突然,当它从远处听到异常的声响后,立刻健步穿林,杳无踪影了。接着,他们又在海拔2350米和海拔2700米的邵家梁山顶,分别发现了3只羚牛和50多只金丝猴,在他们面前不停地晃来晃去。大熊猫的憨态、金丝猴的华丽高贵、羚牛的强健凶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这些自然界可爱的“精灵”,黄华梨的内心深处再一次激发了保护这些“精灵”的强烈意识。
  通过调查,黄华梨深深感觉到: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之所以“生存艰难”,关键是人类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度开荒,森林竹丛大量被砍伐,人为的乱捕滥猎,加上地理环境的改变,使得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窄。据1997年甘肃省第二次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仅在大熊猫分布的文县境内,大熊猫栖息地的总面积就缩小到了113100公顷。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据林业部门统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在文县境内的大熊猫数量由295只锐减到155只。
  面对这些痛心的现实,黄华梨和同事决心以更加勤奋地工作,来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现状。通过三次对大熊猫拉网式的普查,以及掌握到的大量数据。黄华梨和同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制定出了一套保护和抢救大熊猫的预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持久保护大熊猫的行动。
  根据抢救预案,从1984年以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先后在大熊猫活动频繁的邵家梁、刁楼、石门沟、入贡山、胡顺沟、庙石沟等6个地方建立了大熊猫活动观察点,保护区随时派人在大熊猫出没的地方进行巡护、投食;另外,在竹子开花枯死的地方,重新试验移植了上千亩竹子。并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成功引进了拐棍竹、冷箭竹和峨嵋玉山竹进行移栽,有效丰富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食源。
  在此基础上,1984年,保护区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在文县铁楼乡改建了一座可养8只大熊猫的简易治疗室。后在国家的支持下,保护区在邱家坝又建立了我国第二座大熊猫驯养繁殖场。多年来,在保护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成功地抢救了15只遇困的大熊猫。经过精心饲养,这15只大熊猫基本都恢复了身体健康,纷纷露出了活泼可爱的神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先后将抢救活的大熊猫“林南”、“桃桃”、“平平”、“昌昌”、“丹丹”等分次送到四川,与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研究中心、成都动物园,合作进行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攻关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提供的雄性大熊猫“林南”,1993年9月与成都动物园一雌性大熊猫联姻后,产下一胎双仔,且双仔都非常健康,为我国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另一只雄性大熊猫“丹丹”在与卧龙大熊猫繁殖研究中心合作中,进行了放归野外试验,使其成为邛崃山系大熊猫家族中的一员,实现了岷山山系大熊猫和四川邛崃山系大熊猫的联姻和基因交流。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生活在岷山山系中的大熊猫渡过难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原林业部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黄华梨深知:大熊猫的保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了更科学地提出白水江地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发展对策和措施,从1985年至今,黄华梨根据多年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已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由他任主编或参与撰写的《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综合考察报告》等5部专著,达15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野外调查、研究项目20多项,多次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这些论文和研究报告,很多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或其他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翻开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用科学的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全新的一页。
  营造野生动物的乐园
  1998年,国家在全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这给进一步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黄华梨在他的《大熊猫及栖息地可持续发展》论文中,论述了大熊猫及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深刻分析了大熊猫及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探寻社区生产生活活动对大熊猫及栖息地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未来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白水江大熊猫及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根据黄华梨的建议,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271.5万亩森林资源的管护,分成了7个保护站和16个管护责任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活动。林区广大职工纷纷进入到林缘区的村社,大张旗鼓地开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林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经过对林区的大量考察和走访林缘区群众,黄华梨在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给生活在森林中的大熊猫及其他珍贵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安宁、幸福的环境,首先要做到在林区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和掠夺,努力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这是保护好大熊猫的最有效途径。对此,近20年来,黄华梨和他的同事在对大熊猫活动的核心区加强巡逻和保护的同时,还从1998年以来,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林缘区周边的36个村社实施了能源保护示范、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示范及种养殖项目的示范推广。
  黄华梨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得到了一些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大力支持。自2002年以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先后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乐施会、保护国际等国际组织的资助,资助资金近千万元。2002年,世界银行专家考克斯考察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后,站在刘家坪保护站辖区的大岭梁上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保护区。”
  为了用好这些项目资金,近4年来,作为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之一,黄华梨不辞辛苦和保护区技术人员一起跑遍了林缘区周边的村村寨寨,在文县铁楼藏族乡阳尕山村、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文县马家山村等地,示范推广节能灶、沼气池和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全区已帮助周边农户,共建成节能灶和节能炉近2000个,修建沼气池100多座,种植核桃、天麻、香菇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发展养羊、养牛、养猪、养蜂农户60多户。通过这些措施,使很多农户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帮助林缘区群众实施这些可持续发展项目,有效增加了林缘区群众的收入,使部分农户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大部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在保护区内从事采伐、开垦、放牧、狩猎及采集等活动明显减少。由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线逐年下移,植被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减少,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特别是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后,其数量得到明显增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华梨和同事们基本摸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群的家底,目前,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共生活着各类脊椎动物485种,占到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43.3%。除大熊猫已恢复到100多只外,其他野生珍贵动物,像金丝猴、羚牛、云豹、猕猴、小熊猫、林麝、毛冠鹿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都达到了上千只以上,保护区已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